《忆江南》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8 20:10: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忆江南》教学实录

《忆江南》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忆江南》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生用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生:(无锡话)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全场一片欢笑和掌声)

  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懂得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生:好。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

  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心情就很激动,因为我曾在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地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生:(齐读)江南。

  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还有想说的吗?

  生:江南最美是太湖。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我们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这江南的美啊。(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描述: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师:这就是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的——

  生:(齐)江南。

  师:这就是你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生:(齐)江南。

  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又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师配乐范读)(生自由读)(请一个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诗词故乡的孩子。(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忆江南,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生:“忆江南”是词牌名。

  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知道宋朝的词很有名。

  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生: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生: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与音乐的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生: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你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吗?

  生:我知道西江月、渔歌子、水调歌头。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通过查阅资料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是景,感悟词中的情。(生自学、自记,播放优美的古琴乐。)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生;这首词写的是江南清晨日出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边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碧绿如蓝草一般,如此美景,我怎能不怀念 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师: 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我觉得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师: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师: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所以诗人才这样怀念。那么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这“好”的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句的描写“好”在哪?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边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得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闭上眼睛——

  (师配乐朗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仿佛站在江边,那儿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花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那一江水,碧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晶莹剔透。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孩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

  师:春天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孩子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生:能不忆江南?(突出“能不”)

  生:能不忆江南?(轻声、深情地)

  师:读了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江南非常地怀念。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师:诗人在哪儿忆江南?

  生:洛阳。

  师:你们知道洛阳在哪儿吗?

  生:在北方。(出示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师: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出示课件:《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首诗吗?

  生: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以为春天还没到没有开放,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在无力地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而此时诗人旧谙的江南却已是——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体会此时诗人的心情。

  生:诗人很伤心。

  生:面对洛阳这冷清的春天,诗人想象江南这时已经花红水绿,怎能不思念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那种极度思念的感情。

  师:请你读出极度的思念!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

  师:请你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请你来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通过反问突出了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生: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生:我们江南的小吃多,味道好。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在年轻时就喜欢游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表,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要回到洛阳,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民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你就是诗人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师:诗人忆什么?

  生:诗人忘不掉的是江南的人。

  师: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首词。(生读)

  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的桂花的故事。

  生:难忘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师: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生:难忘江南美酒、美女。

  师: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掉。

  师:这是什么?

  生:诗人对江南的感情。

  师:(板书:情)一种江南情结!请同学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生齐读)

  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歌曲《忆江南》)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生:诗人去过江南,怀念每一个地方。

  生:诗人在想,我为什么要生病啊,否则就在江南永久地生活下去,该多好啊。

  师:请你朗读这首词,把你的感受通过读传达出来。(生读)

  生:我听到了诗人对江南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师: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诵读这三首词。

  (师生互动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了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余音袅袅。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旋律唱起来,享受着文字之美,音乐之美,江南之美!)

  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生纷纷举手背)

  所有会背的同学站起来面朝听课的老师们,把这词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生全体起立,背诵)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提供一个“忆江南”词牌的网站)

  师: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江南乐曲中结束这节课!

《忆江南》教学实录2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忆江南》歌曲(陈俊华演唱)DVD配风光片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忆江南》原是一个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屏幕出示小资料)

  《忆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中国古代,诗

  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忆江南》是白居易写的,一起读。(学生齐读题)

  师:同学们,关于江南,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说法。(圈出“江南”两字),一般人所说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说到苏州杭州,我们就情不自禁想起——

  师生齐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师:咱们杭州就是江南。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指题目)一起读。

  (学生齐读)

  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

  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

  师: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一会儿我们来试一试,好吗?打开课文纸。

  (学生打开课文纸轻声读词)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试。(环视):找一位不举手的同学,(走到一生旁)你来。

  生:“忆江南 白居易”(将“居jū 读成 jù”)

  师:我没听清楚,最后三个字。

  生再读(依旧读错)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楚。

  生再次读(还是读错)。

  师:同学们提醒他一下。

  生(大声)齐读:“白居易”

  (生读正确这首词)

  师:读得很不错。请别忙坐下,“白居易”三个字,你读了三遍把它读正确了。词里边有一个“谙”是生字,你也读正确了。最难读的最后一句,你也读正确了!你看,你多了不起!你教大家读最后一句。

  生:“能不忆江南?”

  师:“能不忆江南”这个“不”字,很容易读成“能不(bù)忆江南?”在这里读“不(bú)忆”。你再教大家一遍好吗?

  生读,(师做手势,学生齐读本句)

  师(弯腰面对生):很不错,以后要多举手,知道吗?

  师:其他同学,觉得能够读得比他读得还要好。

  (一生生读整首词)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生:是在“风景旧曾谙”这个地方稍微顿了下。还有在“春来江水绿如蓝”停了一下。

  师:我再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要这样停?

  生:我看到“风景旧曾谙”后面有个句号。

  师:有个句号所以停得稍微长一点,是吗?(生点头)借助标点来停顿,这也是个方法。

  师:其实,老师告诉大家,这首词一、二两句讲一个意思,三、四两句讲一个意思,第五句讲一个意思,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那一、二两句讲的是什么?

  生:一、二两句讲的是江南风景很好。

  师:把它浓缩成一个字——

  生: 好。

  师:三、四两句写了什么?

  生:景。(师板书)

  师:第五句讲什么?一个字。

  生齐说:忆。(教师板书:忆)

  师:大家看,老师把这个停顿标出来了(出示空行的整首词),我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师提示空行稍停)。

  师: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再仔细读一读,看一看这首词里边藏着一个“对对子”,你发现了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一个对子。

  师:好,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个对对子很有意思。下面老师读上边句子的一个词语或短句,你们读跟它相对应的词语。

  师:日出——

  生:春来

  师:江花——

  生:江水

  师:(越来越快)红胜火——

  生:(学生跟着越快)绿如蓝

  师:江花红胜火——

  生:江水绿如蓝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语速更快)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更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看,这个对对子真有意思,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有节奏。象这样的对对子,一般叫它为对偶句。在古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来,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生:春天来了,风景真美好!

  师:你只说二、三句意思,把整首词意思说一说。哪位同学试试看?

  生:江南真是好啊!风景如此秀丽,太阳徐徐升起的时候……

  师:停,“风景如此秀丽”你这里讲了,还有几个字的意思没有讲进去,你说说看。

  生(继续):风景如此熟悉,太阳徐徐升起的时候,江花好像燃烧的火焰。春来江水好像被蓝色的植物染绿了一样,怎能不让我怀念江南呢?

  师:你讲得非常好,(学生坐下)别忙着坐下,老师想问你几个问题。你说“风景如此熟悉“,这首词当中,哪个字就是解释”熟悉“的意思?

  生:谙

  师:“旧曾谙”呢?

  生(思索):过去风景如此熟悉。

  师:对,江南的风景,过去曾经如此的熟悉。我再问你,“绿如蓝”的“蓝”,你刚才说像被蓝草染绿了一样,这个“蓝”为什么不是“蓝色”的“蓝”,而是“蓝草”的“蓝”?

  生:这……因为

  这首词解释里面就是这样的。(场上老师们大笑)

  师(微笑着):哈哈,是啊,解释当中就是这么说的,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多好!请同学们关注“红胜火”和“绿如蓝”。这“如”指的是“好像”呢,还是(停顿一下)别的意思?

  (学生静静思考)

  师:觉得是“好像”的请举手(一些学生举手)。

  师(环视)放下。老师告诉大家,这个“如”不是“好像”,也是“胜过”的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如”呢?因为上边用了一个“胜”字,再用“胜”就显得重复了。所以“绿如蓝”就是绿得比蓝草染过还要绿。明白吗?

  生:哦。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了。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深情地):江南好——

  生(深情地):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

  生(加重语气):风景旧曾谙。

  师:同学们,读着这“江南好”三个字,你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哪些你所见过的江南的美景?

  生:我见到了水光潋滟的西湖,桃红柳绿的苏堤。

  生:我想起了杨柳依依的苏堤,和桃红柳绿的花园。

  生:山色空蒙的西湖,烟雨迷蒙的楼台。

  师:无论是山色空蒙还是烟雨楼台,无论是杨柳依依,还是桃红柳绿,都是那么如诗如画。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生: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生: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生: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生: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师:同学们,江南美景道得完吗?

  生(齐说):道不完。

  师:歌咏江南的诗句咱们吟得完吗?

  生:吟不完。

  师: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读——

  学生齐读一、二句。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此时此刻,你再来读,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温柔地)江南好,风景就曾谙。

  师:你的声音流淌着江南的柔美。

  生(稍微平淡地读)。

  师:这平静的声音中,藏着对江南的深情。

  生(响亮地)读。

  师:好一个豪迈洒脱的赞叹!

  生(舒缓而低沉地读)

  师:轻声细语当中,也藏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深的情啊!“江南好”,读——

  (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让白居易感到最美,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什么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是啊,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品读这两句,请大家读出白居易眼中的美景,比一比谁读得最美,先自己读。

  (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如此美丽的江南景色?

  (生读)

  师:你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满意?

  生:“红胜火”和“绿如蓝”。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红胜火”讲太阳出来了,江上的花儿,像一团火焰在燃烧;春天的水,像蓝草一样绿得那样的夺人眼目。我觉得太美了!

  师:所以你要尽情地、放声来读,是吗?

  生:是。

  师:谁来挑战她?你推荐一位,好吗?

  生:李逸凌

  师:好,帅哥。(生大笑)

  生(放声)读

  师:读的声情并茂,别忙着坐下。你能说出,你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绿如蓝”读得比较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绿色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所以,我读得很轻,很慢。

  师:噢,声音轻下来了,给人以非常柔美的感觉。所以你要轻一点,你再为大家读这两句。

  生再读。

  师:就让我们一起沉醉在这绿绿的江水中吧!“日出江花红胜火”起——

  生齐读三、四句。

  师:还有谁能挑战这位到目前为止读得最好的同学?

  (一生高高举手)

  师:我佩服你啊,给你一次机会。

  (生读,但显然没有刚才那孩子读得富有表现力)

  师:你的朗读很有自己的特色啊!(在场老师大笑)同学们,听了大家的朗读,张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跃跃欲试,尽管我的嗓子有点沙哑。随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请大家闭上眼睛。

  (音乐起,教师深情范读,音乐渐止……)

  师:请同学睁开眼睛,(教师继续引读)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到一学生身边)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着读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场景。

  师:读着这两句词,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读着这两句词,我仿佛看见轻波漾漾的江面上,泛着痕痕涟漪。上面开着火红的`江花。一轮朝阳渐渐地从地平线上升起,映红了江面。微风拂过的江水,仿佛被岸边的蓝草染绿了一般,绿的让人沉醉。

  师:你的描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江南的水边。让我们一起把他眼中的江南美景读出来。

  师生齐读。

  师:还有谁读了这两句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出来了,江边的红花是那样的红,红得好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燃烧了整个江南。春天到了,那不知疲倦流淌的江水绿得像被蓝草染过似的。那是多么醉人的绿啊……

  师:这江南的景色在你脑子里是那么美,所以你读得才那么美。张老师愿意再听一次你的朗读,大家也可以轻轻地跟着读。

  生(入情入境地读全词)。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江南——(优美的《江南好》音乐响起,屏幕上缓缓由左向右移动的江南风光长卷展示于学生眼前,孩子们一阵惊叹;教师伴随音乐,配合渐次缓缓出现的画面,依次以古诗描述江南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隔岸桃花蘸水开。人面桃花相映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音乐继续,画面定格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上)同学们,这江花,这江水(板书:江花 江水)是如此美丽,所以白居易在词的开篇就说“江南好”,起——

  学生齐读整首词(最后一句师生一起读)。

  师:再读最后一句,谁来读?

  生:能不忆江南?

  生:能不忆江南?

  生:能不忆江

  南?

  师:三位同学,你们的朗读当中都关注到了一个标点符号,那就是问号。(教师板书: ?)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一个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生:还可以加感叹号。因为这样读起来一定更有深深的怀念的感觉。

  师:是啊,你把这深深的感叹读出来。

  生读最后一句。

  生:我觉得加省略号也可以。江南的风光如此的多,这首诗并没有把江南的风光全部写完,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觉得写省略号也可以。

  师:是啊,这简简单单的六个点,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江南风景,意味深长。你把这意味深长的感觉读出来。

  生:可以问号与叹号一起用。既有深深的赞叹,又有强烈的反问。

  师:好一个“问号叹号一起用”!你把这种复杂的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同学们,这最后一句,可加问号,可加叹号,也可以加省略号。但是,在很多文学家和国学大师看来,最后一句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在这个句中加了一个“不”,这样一加,就表示反问的意思,表达的思念之情就更强烈了。

  师:哦,是的,问的语气就更加强了。你来问一问。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谁还能问一问?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一起替白居易问一问“能不忆江南?”起——

  生齐读。

  师:是的,江南是如此的值得他眷恋,所以他在开头就长叹“江南好”,起——

  学生齐读整首词。

  第三板块:体悟景中深情

  师:同学们,词读到这儿,老师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平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觉得如此的美丽?

  师:请大家先关注(指黑板上的这组词语),一起读

  江南

  江花

  江水

  都有什么?

  生(齐说):江!

  师:“江”里有什么?

  生:江里有水。

  师:江里边有水啊。同学们,水,是江南的象征。都说 “水乡江南”,“江南水乡”,还说“杏花 春雨 江南”。江南,景因水而秀;人因水而俊,土地因水而滋润。水,江南的灵魂啊!而此时此刻,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呢?

  师:在北国洛阳,洛阳是个雨水比较少的地方。所以他一想到江南,就想到江南的水(将板书中的”江花””江水” 擦掉,换成”水”字)。因此,他才会觉得江南这江水和江花是如此美丽!(稍停)其实如果大家走进白居易,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的经历之后,你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配乐,教师深情地读屏幕文字)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又在苏州做过几年官,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离开杭州整整13年的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他多想重回杭州啊!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终未成行。他只能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去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这平常的江花和江水,在白居易看来是如此的美丽?

  生:因为他所在地的洛阳是多么缺水,而杭州和江南是水乡地方,水很多的地方。所以白居易回忆江南,把普普通通的江水、江花写进了《忆江南》的词中去。

  师:是的,身处洛阳的白居易,他回想起江南风景,风景旧曾谙,所以他一遍又一遍地吟道——

  生读全词。

  师:白居易还因为什么,觉得这平常的江水江花是如此美丽呢?

  生:还因为在江南时,白居易结交了很多好友。他在想念这些好友们。

  师:是啊,那一帮百姓,那一帮朋友,就是他眼中的风景啊!所以他痴痴地想念着江南——

  生读全词。

  师:白居易还因为什么,而觉得江水江花是如此美丽?

  生:因为他在那里带领着百姓建筑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师:是啊,在白居易眼中,那一道湖堤,那六井清泉,就是一道风景。所以他无限向往地沉吟道——

  生读全词。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这首词吧!(大屏幕出示全词,配乐)

  师:(响而快)江南好——

  生:(响而快)风景旧曾谙。

  师:(慢而轻)江——南——好,

  生:(慢而轻)风景——旧——曾——谙。

  师:(轻而慢)日出

  生:(轻而慢)江花红胜火

  师:(渐快,渐响)日出江花

  生:(渐响)红胜火

  师:(更快,更响)日出江花红胜

  生:(响亮)火——

  师:你看到了这团火了吗?

  生(齐说):看到了。

  师:那是怎样的火啊?

  生:熊熊燃烧的火。

  师:那是一团跳动的火,那火焰当中跳动着的是什么?

  生:白居易对江南的思念。

  师:对啊,跳动着作者对江南热烈的想念啊!)

  师生继续合作往下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生:(响而快)江水绿如蓝

  师:(渐轻渐慢)春来——江水

  生:(渐轻渐慢)绿——如——蓝

  师:(很轻很慢)春-来—江水——绿——如

  生:(很轻很慢)蓝——

  师:看到那绿绿的江水了吗?同学们,这江水当中,流淌着的还有什么呢?

  生:白居易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师:是啊,流淌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沉的思念!所以,同学们,这江花中,这江水中,分明藏着白居易对江南深深的情啊!(教师板书:情)情深所以景美,景美更显情深啊!(完善板书:用粉笔将“景”与“情”圈起来,连成一个完整的大圆。)这真是“寄情于水,情深似水”啊!因此,这首词,才会深深地打动着今天的我们。

  师:一起再来读这首词,“江南好”起——

  生在音乐声中齐读全词。

  第四板块:默写留驻精彩

  师:这么美丽的词句,这么美丽的风

  景,应该久久地留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里。请同学拿出课文纸反过来,拿起笔,在音乐声中恭恭敬敬地把这首千古流传的词默写下来。注意“旧曾谙”的“谙”字不要写错,当然其它的字也不要写错。

  (学生在音乐声中默写《忆江南》全词)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环视)同桌同学相互检查一下,不要把任何一个字写错。因为这首词是任何一个字都换不得、错不得的。

  (学生互相检查默写)

  师:好,抬起头来。让我们最后一次诵读这首词,同学们就诵上边的几个字(大屏幕出示:能不忆江南?)

  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师生:能不忆江南?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能不忆江南?

  师:春来江水绿如兰

  生:能不忆江南?

  师:留一个作业给大家,课后去找到《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在你们余老师的带领下自学。学了另两首,我相信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忆江南》教学实录3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十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生: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生: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生:好。

  师:开心吗?

  生:开心。{大声地}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生:齐读:江南

  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生:江南最美是太湖。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生:江南(齐)

  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生: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生:“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生: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生: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生: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生:我知道西江月。

  生:渔歌子

  生:水调歌头、长相思。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通过查阅了资料。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生: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生: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生: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师:请你读一读。

  生:江南好!(大声赞)

  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生:齐读

  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生: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读)

  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生: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生: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

  生:(闭目静听)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在哪忆江南?

  生:洛阳

  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生: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生:读。

  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生: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师:请你极度思念!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师:请你感慨!

  生:(读)能不忆江南!(略带伤感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生:齐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生: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生:我们江南的小吃多,味道好。

  ……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曾在年青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苏州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你就是诗人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忘不掉的还有什么?

  生:诗人忘不掉的还有江南的人。

  师:带着我们的这些感悟再读这首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难忘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的桂花的事。

  生:难忘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师: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生:难忘江南美酒、美女。

  师: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掉。

  生:这是诗人对江南深爱的感情。

  师:一种江南情结!板书(情)。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望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

  生:齐读

  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

  (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生:诗人走过大江南,怀念每一个地方。

  生:我看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天

  生:诗人他想,我为什么要生病啊,否则就在这个江南永久的生活下去,该多好啊。

  师:请你朗读这首词,把你这样的感受通过读传达出来。

  生:读。(掌声)

  生:我听到了诗人对江南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师: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诵读这三首词。

  师生互动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了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情韵袅袅)

  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旋律唱起来,享受着文字的美,音乐之美,江南之美。

  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

  生:纷纷举手背。

  师:所有会背的同学站起来面朝听课的老师们,把这词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生:全体起立,齐背。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无锡天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