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味故事

时间:2024-03-12 16:42:39 好文 我要投稿

语文趣味故事15篇[必备]

语文趣味故事1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语文趣味故事15篇[必备]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语文趣味故事2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语文趣味故事3

  高抬贵手的来历

  旧时乡下演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在祠堂庙宇中演出,然后他们再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凭票进场看戏。

  戏场当然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挺在门框上,以防无票的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无钱买戏票。有的孩子便瞅空边向守门壮汉哀求,边察言观色,掌握“火候”,伺机轻轻托起壮汉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于是孩子便趁势从壮汉胳肢窝下钻进去看戏了。之后,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推而广之,便应用于各种场合的求情。

语文趣味故事4

  1、爬灰的老秀才

  从前有个老秀才,自命不凡,常说自己知天地,通鬼神,谁生个什么病,只要他写篇文章跟鬼神通融一下就会好的。他儿子是个货担郎,常年在外,这老混蛋就在家里爬灰。

  一日,他媳妇舂米用力过猛,把她的尴尬地方撞了一下,顿时红肿,疼痛难忍,她便要老秀才写篇文章通融通融,老秀才欣然领命。可是怎么写呀,直接写是对菩萨的大不敬,他搜索枯肠,捻断几茎须,正为难之际,听见隔壁有人说话,他灵机一动,一挥而就,写成妙文一篇:媳妇舂米用力,撞坏屁股隔壁。恳请菩萨保佑,好了大家得益!

  2、“孺子牛”的由来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3、落榜的原因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一定能录取了,不料榜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

  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面淡淡一层灰雾,却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么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4、“打牙祭”一词的由来

  “打牙祭”就是吃肉的'意思。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特别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语文趣味故事5

  “鸟”与“乌”

  人生识字糊涂始!邻居小弟弟刚开始识字,当认识“鸟”的时候,他好奇地问爸爸:“鸟”字那一点(丶)是不是表示眼睛?爸爸说是,并告诉他汉字中有一些笔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雨”字的点,表示雨点;“闩”字的横,表示插栓;“山”字的竖,表示拔地而起的山峰……

  后来,他看到一个“乌”字。他很自信地对大家说:这个“乌”肯定是一只盲鸟!邻居小弟弟的话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

  爸爸告诉他:“乌”与“鸟”都是象形字,“乌”也是鸟名,即乌鸦。有一个成语叫“爱屋及乌”,“乌”也就是乌鸦。乌鸦头黑,所以看不清眼睛。由此,“乌”还引申出了另一个义项:黑。

  小弟弟若有所悟地连连点头。

  [老师讲解]

  由于象形或指事的缘故,许多汉字的笔画表现出象征实体的意义。点、横、竖是结构汉字最重要的笔画,其象征义也较为明确。如:

  点:“鸟”字的点,表示眼晴;“卵”字的点,表示蛋黄蛋白;“州”字的点,表示高出水面的陆地;“甘”字的点,表示食物;“丹”字的点,表示朱砂;“刃”字的点,表示刀锋所在;“主”字的点,表示火苗;“燕”字的点,表示尾巴;“熊”字的点,表示脚;“照”字的点,表示火……

  横:“雨”字的横,表示天;“立”字的横,表示地;“旦”字的横,表示地平线;“灭”字的横,表示履盖火的`东西;“本”字下面的横,表示树根所在;“未”字上面的横,表示树梢所在……

  竖:“引”字的竖,表示开弓;“由”字的竖,表示进入田间的道路;“甲”字的竖,表示种子萌发的芽;“川”字中间的竖表示水流,两边的竖表示岸;“田”字中间的横、竖,表示田间阡陌……

语文趣味故事6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语文趣味故事7

  一个西瓜切100刀最多能得多少块呢?这可是难倒了一片大学生的测试,快来挑战吧。

  题目:一个理想中的西瓜是无限可切的.,切一刀最多可得两块,切二刀最多可得四块,切三刀最多可得八块,请问:切100刀最多能得多少块?

语文趣味故事8

  1、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

  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

  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

  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2、世界上最短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

  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

  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3、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

  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4、谁对谁错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5、“一字千金”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6、“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语文趣味故事9

  数字是抽象的,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然而这两者结合,同样有佳作产生:可以是豪放的,“黄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以是细腻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是感伤的,“六朝如梦鸟空啼”;可以是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是夸张,“孤臣霜发三千丈”;可以是讽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可以是欢快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过,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镶嵌”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见面。——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片片地剥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刘墉信口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显有疏漏之处。

  故事的“原产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数字诗”。

语文趣味故事10

  “万”字万画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一个财主,为儿子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儿子学会了“一、二、三”尚未学“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财主听儿子说什么都会了,就把先生辞了。

  一天,有人请财主的儿子写个请帖。他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了半天也没写完。财主很是纳闷,便推门进屋去,只见儿子正一笔一笔地画扛扛。财主问儿子:“你这是干什么?”儿子没好气地说:“这人什么不好姓,偏姓万,从早晨到现在我才完成了五百多画。”

  同学们也许不屑于听这么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而我也只是想借此抛砖引玉,以引出老师的.一番宏论。谁都知道,“万”字不会是一万画,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因为一个方块绝对容纳不下这么多的笔画。但是最多笔画的汉字是哪一个?同一笔画或构字部件在汉字中是否有数量限制呢?

  [老师讲解]

  这是一个传统笑话,当然也只是个笑话而已。不过,孙一泓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要问哪个汉字笔画最多,还真让人一时难以答上来,就《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能够查到的,则以“齉”字笔画最多,36画。

  说到同一笔画或构件在汉字中的数限,还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汉字就其笔画叠加使用来看,是有一定规律的。横画如“一”字一画,“二”字二画,“三”字三画,在甲骨文里,“四”就是四画,写作“”;竖画也是这样,如“10、20、30、40”分别写作“十、廿、卅、”,而“五”或“五十”则不再类推。其它汉字中的同一笔画也以重复三次(即四个同一笔画)为限,如“拜、舞、焦、无”等,后二字可看作是“双四”造型。

  构字部件的集中运用也以“四”为限,如“噩、器、缀、爽”等。有这样一幅析字趣对: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图”、“伞”分别是“图”和“伞”的繁体字,其中“伞”里有五个人,但这是一大四小,并非五“人”并列。

  “非”、“韭”虽六横,但分属两侧。

语文趣味故事11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语文趣味故事12

  明天就到星期天了,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到一个酒店去吃满月酒,我高兴地期待着。走到房间里,只见书桌上放着一张请柬。请柬上有一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喜得犬子暨弥月之喜……

  “犬子”什么意思?我好奇地问爸爸。

  爸爸告诉我:“‘犬子’是古代沿用下来的一种谦称。在古代,百姓之子曰‘犬子’。”

  “犬子”,太有意思了!“犬”字上面的那一点放下来不就成了“太子”?“太子”,皇帝之子啊!

  “犬”与“太”笔画完全相同,只是“丶”的位置不同,而分别由它们构成的`“太子”与“犬子”却有着天壤之别,真是奇妙!

  “你知道为什么‘太子’的‘丶’在下,而‘犬子’的‘丶’在上吗?”爸爸问。

  我摇头。

  爸爸风趣地解释道:“我想,皇帝儿女多,所以不以子为贵,即便是太子也只牵在膝下;百姓却不同,他们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故以子为贵,因而把他扛在肩上。”接着他又补充道,“我这只是妄说凑趣而已,千万别当真!”

语文趣味故事13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文坛的巨擘。他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19世纪50年代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等作品。1895年至1862年间在家乡雅斯纳亚投身教育,创办了二十多年学校,并完成了《列夫·托尔斯泰启蒙读本》的编写工作。他一生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部传世巨著。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又负盛名,但他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十分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一次,他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此时恰逢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踱步。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急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是不会还给您的。”说着托尔斯泰笑了笑,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语文趣味故事14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语文趣味故事15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与主办其事的国家。

【语文趣味故事】相关文章:

语文趣味故事03-12

趣味语文小故事03-11

趣味语文小故事(精选)03-12

【优秀】趣味语文小故事03-11

[经典]趣味语文小故事15篇03-11

趣味的小故事03-09

趣味数学故事03-11

数学趣味故事03-12

趣味数学小故事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