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13:05: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柳叶儿》教学实录

《柳叶儿》教学实录1

  师生问好。

《柳叶儿》教学实录

  师:今天,老师给咱同学们带来了一样特殊的礼物,可能大家都没有吃过,老师也没有吃过,大家想尝一尝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就把它送给同学们,谁来帮一帮老师?(学生分发柳叶)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柳叶儿,老师专门用开水煮了好几遍,泡了一整天,希望同学们都能亲口来尝一尝,品味一下这经过加工后的柳叶儿到底是什么味?(学生品尝柳叶)

  生:苦,不好吃。

  生:涩……

  师:虽然柳叶经过了加工,但我们感觉仍然很苦涩,不好吃。那假如有一天,让你拿柳叶来当饭吃,又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宋学孟写的《柳叶儿》,请同学们打到课本的62页。(板书课题)

  师:首先让老师给大家讲述一个有关吃柳叶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你的爷爷、奶奶,甚至你的爸爸、妈妈的身上。

  (《二泉迎月》的旋律响起,教师选取文中作者回忆的部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

  师:好!故事老师就给大家讲完了,下面给同学们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你再次去朗读这个故事,再次去感受作者当年的生活经历,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待会儿我们一块来解决!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师:故事大家都读完了,那这个故事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是哪里?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我非常喜欢这个句子。

  师:能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这里能够看出作者当时非常的饥饿,把“太阳”都看成了“大樱桃”,还“全是肉做的”。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

  生:同意。

  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读的这句话,描绘的景色很美(教师板书——“美”),那你能看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

  生: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

  师:对!就是在作者抢柳叶,摘柳叶的时候,太阳出来了,但他并没有留意这一幅美丽的“日出东方图”,而他首先是想到的什么?

  生:大红樱桃。

  师:并且还是“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你能想到这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联想吗?

  生:在饥饿,无食物可吃的情况下。

  师:很好!的确,作者非常的饥饿,不管看到什么,他都想到吃的,那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弯弯的月亮,可能会想到什么?

  生:香蕉。

  生:橘子。(众生笑)

  师:是橘子瓣,对吧!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饥寒交迫、食不裹腹,对作者来说,这时满脑子都是吃的。

  师:作者的这一联想充满了天真的想像,但同时也引人深思。

  今天,咱们也来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我们的想像力,看大屏幕上的图形,你会想到些什么?(屏幕展示)

  生:鸡蛋。

  生:西瓜。

  生:皮球。

  生:盘子。

  生:月饼,还有——苹果。

  师:再给一位同学一次机会。

  生:像眼镜。(生笑)

  师:带有圆形镜片的眼镜,是吧?(是),同学们的想像非常的丰富,老师也希望大家永远都有一双善于想像的翅膀,永远翱翔在想像的天空里。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老师写到黑板上一个字——“美”(师生齐说出)。其实在本文中景色美的句子不只是这一处,还有一处,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

  生:“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师:看一看前边的那一句话,是不是也是景色描写啊?

  生:是。

  师:这一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清晨的美丽画卷,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领略一下这美丽的景色描写。

  (学生朗读)

  师:大家感觉是不是非常的“美”(是),的确,这段景色描写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你能看出这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看到的吗?

  (教师提示:作者是在去干什么的路上看到的?)

  生:去摘柳叶的路上。

  师:作者这时摘柳叶的感觉怎么样?

  生:也很“美”。

  生:不怎么舒服。

  师:咱们继续往后看,看看作者作者到底摘柳叶时的感受怎么样?(学生阅读课文)

  生:作者摘柳叶时,好像非常的痛苦。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是从“我走过去样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师:能不能找几个关键性的词?

  生:凉飕飕。

  师:作者摘柳叶时的季节,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时候,虽然已是春天,但天气还是有些冷,春暖乍寒。还有其它的词吗?

  生:我想说两句话(生笑),我觉得这里景色描绘的很美,大概作者在抢柳叶的路上,还希望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师:说的非常好,是啊!作者也非常的希望能够过上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其实,在这一部分中,有很多的词都能看出作者当时摘柳叶时的感受,像:“牙齿咯嘣嘣响”——可见天气何其冷;“冰凉的硬地上”——可见地面何其凉;“肚皮蹭着了树干”——可见作者身上穿的何其薄。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我想: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也一定掺进了作者太多太多的苦涩。(教师板书——“苦涩”)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的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里面的肠子回淌出来。”为什么当时人们的肚皮都会那么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来帮她解答一下?

  生: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非常的饥饿,填不饱肚子,所以肚皮都非常的薄。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肚皮很薄,找出来了吗?

  生:“于是我拼了命直吃的`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师:找得非常好,咱们来齐读这句话。(师生齐读)

  从这一句话中,你都了解些什么?

  生:作者身体非常的瘦。

  生:当时人们饥荒的程度很严重。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拼了命的吃?

  生:因为柳叶包子很好吃。

  师:可能咱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好吃的东西,往往要拼了命的吃。可见,“柳叶包子”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一个字——“香”。(师生齐答,教师板书——“香”)

  师:由此可以看出在那年月,人们的生活水平是非常的低,连“柳叶包子”都是无上的美味,那还有什么不能吃呢?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

  生:那时没有吃的,为什么还有葱花和盐呢?

  生:当时是生产队供应的。

  师:听谁说的?

  生:听爸爸妈妈说的。

  生:因为葱花和盐只是调料,并不是主食。

  师:老师谢谢你,帮助我们大家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还有疑问吗?

  生:“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为什么作者对自己童年爬树的情景记得那么清晰?

  生:因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主要是为了逞能。

  师:,与我们刚才讲的作者摘柳叶时的感受相比,这里作者上树摘柳叶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乐。

  生:高兴。

  师:那我们就用一个字来表示作者的心情——“乐”。(教师板书——“乐”)你是从哪几个词中看出作者很“乐”的?

  生:“得意洋洋”。

  师:有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美滋滋的”。

  师:的确,上树可以逞能,作者当然很高兴。那假如就在此时此刻,他的父母就在树下,当他们看到此情此景,又会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的孩子连柳叶都吃的这么香,那给他好东西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什么时候能让我的孩子好生活呢?

  师:很好,体现了做父母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谁还有其他的想法?

  生:在这个饥饿的年代,真是委屈了孩子。

  生:唉!为了这一点柳叶,就要爬到那么高的树上,什么时候就不至于冒那么大的危险,就能过上好日子呢?

  师:虽然作者当时心里非常的高兴,但是做父母的心里却是一阵阵的酸楚。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那时全家最乐的是我?

  师:这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帮她解答?

  生:因为可以上树爬高来逞能。

  生:抢柳叶的时候,景色很美。

  生:柳叶包子很香。

  师:通过三位同学的回答,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的确“柳叶”带给了他无穷的欢乐,也许对于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他还无法感受到当时父母的辛酸,体会不到家庭所面临的处境,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我想: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时,他一定会体会到这“乐”中包含了多少的苦涩。但不管怎么样,作者还是要感谢柳叶,为什么?

  生:因为柳叶救过作者的命。(众生回答)

  师:是啊!在那年月,柳叶救过很多人的命,因此作者对柳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就有了故事开头的两段。(师生齐读)

  师:如果作者今天再去摘柳叶来咀嚼的时候,他一定是嚼在嘴里,苦在心头。

  好!这个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文章也赏析到这里。我们把思绪拉回到现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今天的同龄人说点什么?

  生: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每当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要爱惜每一颗粮食。

  生:极普通、极平凡的东西,往往也是最不平凡的。

  师:说的很好,很具有哲理性。

  生:用自己的长处,给大家做点贡献吧!

  生: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师:是啊!与作者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板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实,发生在那年、那月,这样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屏幕展示)请大家看屏幕,这是张洁写的《挖荠菜》中一个精彩片段,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找出与《柳叶儿》中“乐”、“美”、“香”表达相同的句子。(学生朗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谁来把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解答一下?

  生:“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这是与“香”有关的句子。

  生:“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这里写出了景色的美。

  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也是描绘美丽景色的句子。

  师:找的非常准确,那与“乐”有关的句子呢?

  生:“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挖荠菜时的喜悦心情。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的好。也许在那样的年月,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出荠菜,作者去挖荠菜时,才会感到生的自由和欢乐。也许,在那时只有荠菜才真正的属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但不管是“荠菜”,还是“柳叶”,拿它们当饭吃的日子,毕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都在吃着美味加营养的饭菜,但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多听一听当年人们“吃柳叶,吃荠菜”的故事。

  (《二泉映月》的旋律响起)

  师:当我们要结束这节课的时候,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一组画面:(屏幕展示)

  展示图片一。(教师旁白:他们衣衫褴褛,站在前面的孩子有的全身不着衣物,并且骨瘦如柴,因而显得头特别的大;每一个人的手上都拿着一堆树叶,本来天真烂漫的童年,在他们的身上却找不到一丝痕迹。)

  展示图片二。(教师旁白:这是一位老奶奶,忧郁的表情和充满期待的眼神,让人看了辛酸。)

  展示图片三。(教师旁白:这是一群饿死的孩子的尸体。)

  展示图片四。(教师旁白:这是与本文有关的一幅图片,一个孩子提着竹篮,爬到一棵枯树上去摘树叶充饥的情形,树上的叶子几乎已被捋光了,但是仅有的几片树叶,还是让孩子看到了对生的希望。)

  (众师生都被此情此景深深的打动)

  师:画面中的人物并非是远在天边的非洲饥民,而是我们的同胞,这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看了这些图片叫人难过,但这也同时提醒着我们今日生活的富足充盈,教育着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束语:童年的生活都是难忘的,不管它是与苦难交织,还是同欢乐相伴,它毕竟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东西。和作者一样,我们也都曾经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童年,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拿起笔,回忆、记录自己的童年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柳叶儿》教学实录2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首先,咱们来汇报一下预习,打开我们的《学案》,看【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互查,订正错误,并看看有哪些字需要友情提醒大家引起重视的。

  (同学们互查)。

  师:同学们,有没有需要友情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和读音。

  生:“逞”字读音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生:“涩”字是个左右结构,“刀”字里面有一点。

  师:也就是说是个“刃”,不是个“刀”,是吗?

  师:老师有个字想问一问大家,书上第二小节,有句“放在嘴里慢慢地……”

  生:jiáo着

  师:除了读jiáo之外还可以读什么?

  生:jué

  师:组个词

  生:咀嚼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知道吗?翻翻字典看,组个词。

  生:jiào

  师:组词

  生:倒dào嚼jiào

  师:对了,倒dào嚼jiào

  生:不是倒dào嚼jiào,是倒dǎo嚼jiào

  师:是这样的吗?查查字典看。

  生:是的,倒dǎo嚼jiào

  师:哦,那是我的错,sorry,我只注意到了嚼jiào的读音,没有注意倒dǎo的读音

  师:还有一个字在12小节,“做菜糊糊粥吃”这个“糊糊”,在这里读hú,它除了读hú之外,还可以读什么?

  生:hù,糊hù弄

  师:还有一个读音,查字典,组词。

  生:hū,糊上,糊了一层泥。

  二:整体感知:

  师:好,请同学来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在《学案》当中的质疑,老师做了一个筛选和归类,我用不同颜色给区分开来了,同学们问了这样一些问题:

  陈治坤同学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张冰清问:“如何理解‘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刘文烨问:“为什么作者觉得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乐事,却又是一件苦中带涩的事情?”

  张倩羽问:“‘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中的‘又’表现了什么?”

  徐轶凡、夏艺、李馨三人问的是:“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

  “虽然柳叶儿味苦,微涩,不好吃,作者为什么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田伟航、陈治坤、王烨同学的问题

  王中品、袁玲、陈治坤、毛沁、许歆妍问道:“看到太阳‘我’为什么想到‘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都是肉做的’?”

  林碧云问:“为什么家人的巴掌并不好受,但我心里为什么还是美滋滋的?”

  张倩羽还问:“‘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表现了‘我’贪吃还是表现了别的什么?”

  下面我们就先来回答陈治坤的问题,“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生:线索是柳叶儿

  (老师板书:柳叶儿)

  生:围绕线索写了抢柳叶儿

  (老师板书:抢)

  师: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吃柳叶儿。

  (老师板书:吃)

  师:除了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看看文章的看头和结尾?

  生:还有忆柳叶儿。

  师:很好,还有回忆柳叶儿,也可以说恋柳叶儿

  (老师板书:忆柳叶儿,在“忆”字前面括号“恋”)

  生:还有咏柳叶儿。

  师:对,还有咏柳叶儿,也是对柳叶儿的赞美。

  (老师板书:咏柳叶儿,在“咏”字的前面括号“赞”)

  师:那么我们再来回答张冰清的提问:“如何理解‘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投影“乐”)

  师:这个问题就请同学们在自读中解疑,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乐”体现在哪里?

  (投影:“体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约五分钟,并动笔勾画。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吗,“乐”体现在哪里呢?

  生:乐在抢柳叶儿。“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段说明我抢柳叶儿能显示自上树爬高的本领,大人们够不着的地方,“我”能爬上去,写出我的得意洋洋。

  师:不错,这一段描写能体现我的显示了本领以后的得意洋洋,所以抢柳叶儿在“我”是一件乐事。

  生:乐在我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景致。“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因为我上得了别人上不去的地方,所以才能看到鲜红的像大樱桃一样的太阳。

  师:也就是说,因为需要抢柳叶儿,我才得以有机会看到别人所不能一见的鲜红如大樱桃的柳叶儿,才能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是吗?

  生:文中说“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说明吃柳叶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师:“满心里香得不行”可以想见是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生:“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说明“我”要感谢柳叶儿,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如果不是柳叶儿我是不能有机会放开了吃的,这也是吃柳叶儿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也就是说是柳叶儿让我有难得的饱餐一顿的体验,是吗?

  师:通过同学们对乐的探寻,我们发现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确是一件乐事,那么,我不禁要质疑:“难道仅仅是乐吗?”

  (投影:在思考中质疑:“仅仅是乐吗?”)

  生:不仅仅是乐,文中还有苦中带涩的味道。

  师:好,还有“苦中带涩”。

  (投影:“苦中带涩”)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刘文烨同学就问过这么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乐事,却又是一件苦中带涩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带着她的这个问题去文中找一找,看看“苦中带涩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也可以和同座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约五分钟)

  师:找到了吗,苦中带涩体现在哪里?

  生:“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说明当时已经是一无所有,柳叶儿不仅是救了“我”的命,也是救了大家的命。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写出了当时饥荒之严重,人们的生活面临着最大的困境。所以是苦中带涩的。

  师:你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和一个“抢”共同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

  生:“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八岁的孩子还是很小的,他们应该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而“我”却已经要为家里人去抢柳叶儿充饥,所以说是苦中带涩的。

  师:老师和你很有同感,我的孩子今年刚好八岁,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这篇课文我第一个就读给他听,让他也感受一下和他同龄的孩子的那份不同样是生活体现。文中的“我”从年龄上本也该是无忧无虑的,却在懵懂中承受饥饿和艰难。

  生:“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感情朗读)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很美,但是,如果不是放在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去写,我们能看到的是早春的清凉、湿润、宁静和优美,但是苦涩的时代背景和抢柳叶儿的特殊经历使得这份景色染上了苦涩的滋味。同时,也写出了我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师:你读得好,分析得更好,这份美景在抢、吃柳叶儿的背景下就透露了苦中带涩的味道,同时也写出了八岁的我毕竟还太小,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特殊环境下早春的景物描写,体验一下美景下的苦涩意味。

  学生朗读课文。)

  生:“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能吃到一个黑豆就很不容易了,平时是不可能房黑豆的。

  师:同样是一个黑豆,同样是吃得“满心里香得不行”我们此时再来分析,我们感受到的是当时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生:“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我之所以看到太阳想到是个大樱桃,说明我极度饥饿了,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头脑中的折射,这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苦涩的味道。

  师:同样是分析太阳如大樱桃,我们两位同学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体验。李单告诉我们因为我能有本领爬上别人上不到的高度所以我能见到别人见不得的景致,而单童告诉我们大樱桃的比喻恰恰是人物饥饿感外化的客观表现,真正是体现苦涩的地方。

  生:“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这说明我们为了抢柳叶儿出发得很早,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抢到柳叶儿,说明抢柳叶儿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师:你的分析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案P73的第一题,请同学们翻开学案看一看。正是陈轩昂同学刚才所说的,这题说明了抢柳叶儿时间之早,走的路由近到远。可见艰难。

  生:“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这段中“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说明当时很冷,爬树的滋味并不好受。

  师:你知道“我”抢柳叶儿时值什么季节?

  生:早春。

  师:早春气候如何?

  生:冷

  师:对,还是比较冷的,就是我们现在,你们我们现在是不是还是比较冷的?

  生:是的

  师:你可以试想,这个时候如果早晨清凉的露水沿着你的脖子滴进去,滚下去,会是什么感受?

  生:“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样的饭其实并不好吃,但是全家也只有我一个人能吃饱,可见当时条件多么的困难;我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我当时非常的瘦,平时都是吃不饱的。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苦涩。

  师:你的分析太透彻了。柳叶儿包子到底好吃不好吃?

  生:不好吃。

  师:是啊,不好吃的柳叶儿包子全家也仅仅是只有我一个人能吃饱,可见物资极端缺乏,“我”的瘦削已从这“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中让我们看到当时的苦中带涩的生活状况。

  师:经过同学们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虽然似乎写的是乐事,然而这乐事里流露的却是一份苦中带涩的滋味,作者用的是一支乐笔,而全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苦中带涩的。

  (板书:苦中带涩)

  三、研读感悟

  师:回到我们的质疑,看看第二部分的疑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部分的疑问,同座位彼此讨论,选题回答。

  (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生:我回答张倩羽的问题,“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中的“又”表现了“我”对柳叶儿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是每年如此。

  师:关注,并且是每年如此,说得好。那么我为什么每年对它关注呢?

  生:因为它对我有特殊的意义。其实我很想知道是什么特殊感情。

  师:其实我很想知道是什么特殊感情。是不是就是田伟航他们所说的情有独钟呢?

  生:我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柳叶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早春的一道风景,更富有特殊的意义,它曾经在“我”最困难的年代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所以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所以用“柳叶儿”为题。

  师:这种感情既不仅仅是“乐”,又不全是“苦中带涩”,它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对它情有独钟。所以虽然柳叶儿味苦,微涩,不好吃,但是作者依然对它情有独钟,在那个自然灾害深重的年代,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它带给“我”“乐”,它也让我体现并怀念着“苦中带涩”,现在我想问,这个“情”到底是什么情?

  生:感激之情。

  师:为什么是感激之情?

  生:因为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救过我的命。

  师:很好,所以是感激之情。

  (投影:研读感悟:作者写作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时候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迎刃而解了,什么情?

  生:感激之情。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一下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这种情感。

  (学生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本文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值得我们品读鉴赏,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做一个随堂练习,品读鉴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这句话采用的手法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情感。”

  师:我们在独立鉴赏之前先来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投影:知识点回顾)

  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

  六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对比烘托、化用典故、

  联想想象、比兴象征

  七种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

  师:五种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我们今天学是这篇课文柳叶儿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描写,记叙,抒情

  师:很好,那这篇课文最为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生:描写

  师:对,这篇课文的描写非常生动,值得我们好好的品读鉴赏。

  师:六中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我们学过那篇文章用到借景抒情?

  生:《济南的冬天》、《春》

  师:很好,那托物言志呢?

  生:《石灰吟》

  师:是的,《石灰吟》的确是托物言志,我们中学阶段学过哪一篇用到了,想一想,冰心的。

  生:纸船

  生:《母亲》

  师:对了,是《母亲》,当中借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对比烘托,那篇课文用到了对比烘托?我们这一单元刚学过的。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很好,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再来看化用典故,我们哪里学过化用典故?

  生:《迢迢牵牛星》

  师:那么又是什么地方学过联想想象呢?

  生:《天上的街市》

  师:非常正确,《天上的街市》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一篇典型的课文。最后比兴象征是哪一课?比兴我们目前还没有学,但是象征学过。

  生:《赤壁》

  师:用什么象征什么还记得吗?

  生: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师:七种常用修辞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修辞手法是使用我们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只想问一问,什么是比拟。

  生:比拟就是拟人和拟物

  师:对的,比拟就是用丰富的想象拟人和拟物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采用这些写作手法来完成对课文的品读鉴赏。先写在学案上,写好以后四人小组之间相互鉴赏,推荐本组内写得最好的一篇。

  (学生先写后彼此学习,选择最佳的鉴赏成果。)

  生:我推荐我自己的,我最欣赏的句子是“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句话采用丰富的动作描写,写了我上树爬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能显示自己爬树的本领时的得意洋洋的情感。

  师:对,这里采用了丰富的动作描写,动词有哪些?

  生:甩、飞、爬、饱、摇、弹、摆、溜,这些动词写出了我一个顽童的形象,也活画了我的得意洋洋。

  生:“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这句话采用了优美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去抢柳叶儿时的苦涩心情。

  师:说得很好,这段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借美景抒涩情。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内心真实的感受,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吃的。

  师:恩,采用比喻的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这句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当时尽管被家人打骂了,但是内心还是因为显示了本领而非常高兴的孩子内心的的真实感受。

  师:你说得很对,他此时虽然挨了打骂,恐怕心里倒是高兴的,这就是孩子。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这句话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它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岁月,这使我想到,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困难时期的人们,尽管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什么吃的也没有,但是靠吃柳叶儿活了下来。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想得可真深远,这里的反复体现了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了靠着柳叶儿活下来的人们一样,虽然灾害让人们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人们却顽强地靠着柳叶儿活下来。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这句话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柳叶儿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师:同学们的鉴赏和点评都真是非常到位,听了同学们的鉴赏,老师忽然想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些质疑,让我们再次回到质疑,看第三板块。

  (投影质疑)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同学们的质疑会发现其实我们刚才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决了我们同学的质疑,比如王中品他们的问题,刚才施雪莹就已经解答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当时极端饥饿,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吃的。这是客观感受在头脑中的真实折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林碧云的问题我们刚才也回答了,我当时尽管被家人打骂了,但是内心还是因为显示了本领而非常高兴的孩子内心的的真实感受。所以心里美滋滋的。

  师:最后张倩羽的问题刚才我们没有分析到,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借助鉴赏的方式来分析。

  师:“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这句话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它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我”即饥饿、瘦削的程度。

  师:对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回答张倩羽,“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除了表现“我”贪吃,还表现了“我”即饥饿、瘦削的程度。

  五、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纵观自己的质疑,我要说同学们的质疑质量非常高,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有意识地将你们的问题分成三类,你们仔细想一想,有什么作用吗?其实它们解决了我们阅读文本的三大问题。你们看,第一类蓝色字体的问题其实它们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作者所写的内容。

  师:对,也就是“写了什么?”

  (板书:写了什么?)

  师:第二类问题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师:很好,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写?”

  (板书:为什么写?)

  师:第三类问题呢?

  生:用什么方法写的。

  师:对了,作者所用的方法,也就是他是“怎么写”的。

  (板书:怎么写)

  师:其实,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三个问题正是我们阅读文本的基本问题,我们以后在阅读文本时都应该用这三个问题去引导我们阅读。同样,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借助着三个问题去组织我们的作文,在写作前先想好,我要写什么,我为什么写它,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写。

  六、布置作业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的课后作业分为两部分:

  1、基础作业

  见《学案》P73阅读感悟

  2、能力提升

  见《补充习题》P43-45问题探究二

  (宣布下课。)

  安澜

【《柳叶儿》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又见柳叶儿飘作文07-30

(荐)又见柳叶儿飘作文2篇09-14

柳叶的作文11-03

柳叶柔情作文05-04

《荷花》教学实录03-0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穷人》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