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5 18:32: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城计》课堂实录

《空城计》课堂实录1

  教学目的:

《空城计》课堂实录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

  《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

  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什么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且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空城计》课堂实录2

  师:话说三国末年,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蜀国丞相诸葛亮借此机会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掠地,势不可当!曹睿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夺取了街亭,切断了蜀军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街亭丢失,蜀军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此时,却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有关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屏幕上显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生齐读。师板书:空城计罗贯中。)

  师:学习小说,我们首先应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生自由读文。)

  师:老师根据课文设置了四个画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画面所反映的是小说中的哪个情节。

  (生看图,练习。)

  生1(讲第一个画面):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来到了西城县。

  生2(讲第二个画面):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旁边站着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手持麈(学生读成了lù)尾。

  师:zhǔ尾。你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再想一想,他弹琴的目的是什么?

  生2:引诱司马懿中计。

  师:那我们可以换句话来说,诸葛亮弹琴是在施展他的空城计。

  生3(讲第三个画面):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设下了埋伏,就下命令说:“快撤!”结果中计了。

  生4(讲第四个画面):诸葛亮向众官解释为什么会用空城计,魏军为什么会退去。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讲述都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把它归纳一下,整个故事的情节就是: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屏幕上显示。)这篇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你们最想了解哪一个人物呢?

  生(众):诸葛亮。

  师:当你们想去了解身边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主动去找他说话,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他。

  生2:我会偷偷地观察他的穿着,他的举止和神态,这样可以猜到他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3:我会向他身边的人打听他的一些事情。

  师:其实,同学们的回答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乃至服饰都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来分析,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人。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有人说最忘不了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诸葛亮有哪三次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浏览课文,在书上作标记。师板书:诸葛亮 笑。)

  生1:第一次是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县时,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

  坐城楼上 笑容可掬

  生2:第二次是在魏军退去之后,诸葛亮高兴得“抚掌而笑”。

  (屏幕上显示。)

  魏军退去 抚掌而笑

  师:你还说出了“笑”的原因,因为高兴。

  生3:向众官解释了他冒险施用空城计,而让司马懿中了计的`原因时,他“拍手大笑”。

  (屏幕上显示。)

  释计之后 拍手大笑

  师:其实关于“笑”的词语还有很多。(生列举了冷笑、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等。)不同的笑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仔细揣摩,诸葛亮每次的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生1:第一次他是在假笑,他想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司马懿送上门来,让司马懿被他的阵势所吓退,这样他就可以守住西城县,所以就故意装作很轻松的样子。

  (屏幕上显示。)

  故作轻松

  生2:第二次是看到司马懿中计了,庆幸自己的惊险之举获得了成功,终于保住了西城县和全城的老百姓,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来了,就笑了。

  (屏幕上显示。)

  如释重负

【《空城计》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空城计作文07-28

空城计的作文08-05

《秋天》课堂实录02-29

《背影》课堂实录03-03

《白鲸》课堂实录03-08

赵州桥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项链》课堂实录12-08

童趣课堂实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