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26 16:49:2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狮子和鹿课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1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中国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2

  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听故事导入,初读,以及抓两个叹气的句子为契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惊险的过程中,在朗读上(包括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特别是齐读)花费了太多时间。虽然在设计中强调了略读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特点,但在操作中却没能很好地突出这一点,导致学生在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和联系生活实际时由于时间仓促而没能很好地思考,教师给了学生过多的提示,把一些主观的意念加给了学生。

  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再安排续写,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3

  《狮子和鹿》是本学期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只鹿在遇狮前和遇狮后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阐明了一个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通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各有存在的价值。

  按照略读课文的课时安排,《狮子和鹿》的教学任务应在一节课之内完成。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略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本课立足这一精神,努力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时间自己去读课文,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4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习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习外,没有更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5

  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阅读课文时,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于是,我通过齐读的方式,在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板书到黑板上,在齐读后,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正音,并让学生把正确读音标到书本上。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朗读——自由朗读。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根据有条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接触划分意义段等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悟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认为,《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另外,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6

  今天又上了一节略读课文,校长来听课,也给我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结合他的建议我来说一下我的反思。

  一、导入:图片引入,说说对两种动物的印象。

  (反思:由于学生预习了课文,对狮子和鹿的印象都能抓到“凶猛”和“美丽”的关键词)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反思:原先有两个学生各说了一半的内容,我想找一个学生来把他们说的再概括一下,谁知道找了两个都是在复述课文,说明学生在审题方面,耳朵还是不都清醒。)

  三、再读: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或者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反思: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由读,自己独立去理解课文,把自己读懂的进行交流。其实包含了整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词句积累。但是,由于自己不够机智,有时会重复学生的话,有些该体会的也没有很好地进行体会。先是一学生说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下子把文章的难点就摆出来了,但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难点,由于怕自己说的多,还是让学生继续说说自己喜欢哪些自然段。有学生说到了第三自然段的比喻句,相机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没有及时进行总结鹿对自己角的看法;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道她最喜欢5-7自然段,因为她知道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看法,其实这里可以在进行比较,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知道路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然后转折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引入狮子的追捕,体会危急的时刻鹿的腿发挥了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从鹿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去感悟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感悟: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习说一说。

  (反思:学生都能说外表好看不一定有用,难看不一定没用;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看待别人和自己等等,但是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挖掘,感悟的深度还是比较表面的。特别是可以联系残运会之类的,体会残疾人身残志坚的那种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深入一点。)

  五、拓展:比较《陶罐与铁罐》与本篇课文的相同点。

  (经过引导学生还是能得出结论的,到这里我才想起联系生活和学习来说说自己的感悟,只让两个学生说了,都比较浅显。)

  总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的思维还是比较有限,思想的高度不够,想问题看问题也不够全面,只着眼于眼前,而很难让自己跳出来看世界。自己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还是做的不好,还需要多一双眼睛,多一颗敏锐的心,充分去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不应该贪图于肤浅。

  略读课文应该怎么上?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听课和思考,我也大概地总结出了上面的五步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喜欢把简单复杂化,何不试试把复杂简单化呢?

【狮子和鹿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略读课文《狮子和鹿》的教学步骤05-03

陶罐和铁罐课后反思4篇03-11

《蚊子和狮子》03-01

猴子和鹿作文01-04

《白杨》课后反思12-19

草原课后反思03-16

《春雨》课后反思03-17

长城课后反思03-11

《草》课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