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

时间:2024-04-02 15:32:55 好文 我要投稿

(精华)高中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知识1

  冰蚀湖

(精华)高中地理知识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蚀湖。典型的.冰蚀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错、嘎隆拉冰蚀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于此。

  冰碛湖

  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状多种多样,多分布在大陆冰川作用地区,也出现在遭受冰川作用过的山地。如中国西藏的帕桑错、布托青错、新疆的喀拉斯湖、腾格达峰北坡的天池等。

高中地理知识2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中地理知识3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

  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高中地理知识4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环境: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

  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高中地理知识5

  1、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识6

  纬度越低的发射场,地球离心力越大,发射有效载荷的成本越低。目前,国际上公认理想的发射场是设在南美洲圭亚那库鲁的发射场。其位于北纬5度,由欧洲有关空间机构管理。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北纬28.5度,是美国靠赤道较近的发射场。种子岛航天中心位于北纬30.4度,是日本靠赤道较近的发射场。俄罗斯地理纬度较高,位于北纬45.6度的拜科努尔是唯一可供俄罗斯发射载人飞船和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场地。

  中国的四大卫星基地为: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蒙-额济纳旗 塞汉桃来)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四川 凉山州冕宁县)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山西 岢岚县)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海南 文昌市)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6度,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

  这里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一是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5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的有效负荷。二是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三是晴好天气,“发射窗口”好。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总之西昌的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因此,一座现代化高科技的卫星发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西昌北部的大山里,这里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航天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甘肃西北的戈壁滩中,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常年干燥无雨,光照时间长,周围人迹罕至。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始建于1966年,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距离太原市284公里。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其东部、南部和北部三面环山,西边是黄河。由于海拔高,周围有高山阻隔,缺少海风影响及气候寒冷干燥等特点,由于地处山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空气清新无污染,居民和工业用水来自地下500米处,如矿泉水般清澈,生活环境安静祥和。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经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建设新发射场,是为了适应中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

  海南文昌具有建设航天基地的几大独特优势:一是航区与落区安全性好。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为无人居住的海洋,而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落点均小于1000公里,这会大幅降低发射后未燃尽残骸造成意外的几率。二是运载效率高。海南是中国陆地纬度最低、距离赤道最近的地区。火箭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卫星时就可以尽可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较低,使用同样燃料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更快。

  这篇有关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分布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学地理的“三关三步”

  “3 X”使沉寂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重浮水面”。针对地理教学的实际,参照高考的要求与特点,在此推介“三关三步”学习法,希望能对备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所谓“三关”,即学习地理必须经过的三道关卡。首先是基础关。任何课程均从基础入手,这是学生必须花大力气重点掌握的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作为一个公民,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根据其内在属性的不同,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种类,无论哪一种,都应全面而又准确地掌握。

  其次是综合关。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综合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即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该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因而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学地理不仅要学会分析,更要学会综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思维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综合测试。

  最后是图像关。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正如此,在地理课本中配合教材内容插入了大量的地图和其它图像。在学习中,一是必须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养成“左图右文”的习惯。二是必须正确掌握阅读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所谓“三步”,一是接触,通常就是指预习这一环节,不是一般地看看课本,而要拟出知识提纲,象老师编写教案一样,建立自己的学案。二是尝试,根据课堂上所得的新的启发,编知识“辞典”,列表格,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美国地理概况”、“著名城市的气候类型”等。三是全息,复习过程中要进行广泛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丢开书本,在心中想象一张地图,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回忆。例如尽量多地列出非洲的“世界之最”。

  科就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高中地理知识7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港澳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xx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xx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高中地理知识8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高中地理知识9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高中地理知识10

  名词解释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

  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

  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P2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P4

  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P6

  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3、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P10

  14、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P10

  15、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P15

  17、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P16

  2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21、光谱反射率:实际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谱: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P17

  23、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成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P17

  24、时间效应:地物光谱特性一般随季节时间变化,称为时间效应。P18

  25、空间效应: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效应,称为空间效应。P18

  26、地物波谱特性:地物波谱也成为地物光谱。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p21

  27、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通称为遥感平台。按照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以范围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P24

  28、地面遥感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平台。P24

  30、航天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P24

高中地理知识11

  一、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我国的雨涝

  1951 —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 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高中地理知识12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高中地理知识13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识14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知识15

  1、我国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

  2、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8746148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男性人口为11190228人,占51.30%;女性人口为10623106人,占48.70%。维吾尔族人口数量为700多万。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

  3、满族主要分布东北地区,人口1000万左右。

  4、朝鲜族是我国最年轻的民族,主要分布吉林延边地区,人口约有200万。荡秋千、压跳板、摔跤是他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5、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分布。

  6、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7、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西藏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8、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9、中国有四高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4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3大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

  4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

  4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体水库”之称。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11、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12、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

  13、因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代黄土高原由于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

  14、云贵高原多为喀斯特地貌,地面高低不平,地势比较平坦的山间小盆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坝子”。

  15、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闻名的云南路南石林和贵州的龙宫、打鸡洞等。

  16、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境内,约53万平方公里,在天山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17、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18、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北。由于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被誉为“塞北江南”。

  19、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盆地里盐矿丰富,据初步估计,足够全世界的人食用1万年。

  20、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因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21、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22、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23、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胜利油田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2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长江三角洲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25、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稻米和淡水鱼主要产区,所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6、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是泰山(山东)、西岳是华山(陕西)、北岳是恒山(山西)、南岳是衡山(湖南)、中岳是嵩山(河南)。

  27、泰山地处中国东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是一座历史名山,历代皇帝和许多名人,都攀登过泰山,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联合国将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28、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一起誉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群。

  29、西岳华山雄奇险峻,自古有“华山天下雄”之称。

  30、北岳恒山最奇特景点是悬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31、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南岳衡山,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32、衡山脚下的南岳庙,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是五岳寺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33、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被称为“中岳”。自古代起,它就成为中国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34、相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林寺,创立名闻天下的少林拳。

【高中地理知识】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知识03-15

高中地理知识大全03-12

高中地理知识【必备15篇】03-16

高中地理知识[实用15篇]04-02

高中地理知识大全15篇【合集】03-12

高中地理知识大全[大全15篇]03-12

地理知识点03-03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03-03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通用]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