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中国大学集体浮躁

时间:2021-12-08 14:56:03 教育 我要投稿

中国大学集体浮躁

上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作为我国顶级高校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在第192位和196位(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8日)。对于这一排名,相信多数国人皆感震惊,都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痛心。   但肯定也有人不以为然,以为这种排名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特别是那些大学,对此排名也许更加就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中国大学与发达国家的大学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有差距是必然的。  其实,无论是痛心疾首者还是不以为然者,他们都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大学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到底由何而来呢?这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有人说,差距源于投入。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大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有人则认为是体制问题,是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低下。诚然,以上原因的确是阻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但是除了这些,难道就没有我们大学自己的责任吗?  在笔者看来,中国大学不能跻身世界前列,跟中国大学自身的问题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如果要用一个来概括中国大学的通病,那就是:“集体浮躁”!这种愈演愈烈的浮躁之气使大学丢失了理念,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精神、浪费了钱财、也贻误了学子,并使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社会功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与张扬,大学本身的锐气因此大受磨损,直至其失去发展的力量。  中国大学“集体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贪大求全的盲目发展观。虽然,每一位中国大学校长都懂得“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的道理,但是在近十年来的实际发展中,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大兴土木,大肆扩招。一所万人高校一年的基建投资竟达到了几个亿,学校一年增加的固定资产竟超过了办学几十年的总和。在国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各高校只好大肆举债,贷款建设,以致很多大学现在的欠债都有好几个亿甚至十几亿。可就当我们的大学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建设成沾沾自喜欢的时候,令人头痛的问题已经如影随形,虽然还没到还款高峰,但沉重的贷款负担已经让很多大学喘不过气来。前不久声名显赫的吉林大学不就在为还债而广求良方么?其实,何止一个吉林大学,现在国内有多少大学已经连运转经费都发生了困难。这就是大学盲目发展观带来严重后果。好大喜功让中国大学正经受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最痛苦的折磨。实在很难想像,象吉林大学这样的负债大学的校长们,还能一心一意抓好教学科研。他们怕是做梦都在想如何保证教师们的正常工资吧。  二是向权力媚俗的畸形价值观。中国的大学是名符其实的“官办大学”。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负责人均是由组织部门任命的,这些负责人当中,有很多原是地方的领导干部或政府官员。地方权力观的引入带入,使大学变成了一个“准官场”。加上我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大学组织中普遍存在“行政泛化”的现象,大学学术管理在很多层面为行政管理所取代,理应服务于学术权力的行政权力在这里喧宾夺主,成了左右大学发展的主导力量。远的不说,从前不久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系主任与院长的“公案”我们就可略见中国大学“行政化”的缩影。“行政化”给中国大学带来的后果也是致命的,它不仅大面积滋生“学术腐败”,严重影响学术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影响大学发展的正常步伐。  三是学历至上的错误人才观。“学力”与“学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学力往往比学历要重要得多。但在我国,从上到下似乎都更加看重一纸证书的“学历”,也就是文凭。中国大学也无一不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略学力教育。他们人才培养的目的好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拿到那个盖着印章的学历证书。这了让学生拿到毕业证书,为了提高所谓的的毕业生就业率,很多大学甚至不惜故意“放水”,拿文凭送人情。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大学中,获得学位的人数比例要远远大于西方大学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文凭那么好混的原因。有人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在中国,大学的硕士、博士文凭已经贱如手纸。对此,也许有大学会辩解说,全社会的人才观都是这样,我们有什么办法?是的,大学是社会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大学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归根结底,它也是一种违背理性的“浮躁”。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先生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一流大学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包括四个方面:追求卓越、教研结合、学术自由和科学管理。而这四样,恰恰正是中国大学所普遍缺乏的。可以说,是“集体浮躁”让中国大学走到当前这样一个既热闹又迷惘、既现代又落后的虚华时代。什么时候走出了“集体浮躁”的病区,中国大学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上跻身世界一流、扬眉吐气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