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校师范教育类教师招聘的一大误区

时间:2021-12-08 15:25:17 教育 我要投稿

高校师范教育类教师招聘的一大误区

不知是当前经济危机下的剩余人才太多,还是高校习惯性的对高学历年轻人才的青睐,在当前的高校师范教育师资的招聘中,陷入了一个让人遗憾的误区。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把招聘门槛定在35岁以下,博士学位以上,即便是少数高校招聘少量硕士生,那必然有更多的限制条件,诸如211或985的第一学历出身,30岁以下,甚至28岁、26岁以下都成了报名应聘的硬性条件。师范教育被称为教育的母机,高校师范类教师正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其中要培养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而如果高校师范类教师本身毫无中小学教学经验,却要他们去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难免让人有缘木求鱼之感。        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博士的确让人看好他的发展前途,他也许具备丰富的书本理论知识,具备很高的能力素养,但其年龄与经历也决定了其在实践能力、社会素养上的不足。尤其对于高校师范类教育而言,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从理论到理论的不足。他们对中小学教育的了解也许仅限于自己上学时的一点感性印象,他们无法体验到一位中小学教师在讲台上的丰富感受,他们也无从知道一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中的复杂与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止于大学讲坛上教育理论的搬用,其教学必然很难切合未来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甚至变成空对空的两块皮,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完全脱节。即便高校师范类教材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能充分立足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但对于这样一些一直是身为学生的年轻先生,要他们把这些理论知识化合到丰富复杂的中小学课堂实践上去,从而教别人如何做教师,无疑是一件难事。哪怕可以从书上借来很多的教育实例,但缺乏讲授者切实体验、实践感受的讲授,仍难免是没有血肉的机械套用。由此而造成的师范教育的脱离实际、师范生对未来从教的不适应几乎是必然的。也许对于有些学校来说把那些出身名牌的年轻博士摆在那里,有利于他们进行招生宣传,但教育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一哄而上的年轻化、高学历就成为好大学了,说白了,这不过是一场忽悠罢了。        相反,对于那些有着丰富的中小学教育经验与感触,带着问题与想法而求索于研究生课堂的高龄研究生则被无情的排除于高校招聘的大门之外。这批研究生能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繁忙的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走向考研的道路,其上进心与毅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不乏对我国教育事业胸怀抱负者,当然也不排除为改变个人命运与待遇的追求者。但即便是后者,其强烈的上进心也往往使其在研究生的学习中更能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在客观上使其更可能具备丰富而扎实的理论素养;基于其社会阅历与多年的教育实践,他们在教育问题及理论探索的深度上往往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的研究生所不及的。即便相对于那些从没有过中小学教育经验的大学讲师、教授,他们也更善于从微观、鲜活的教育实践中提升专业的感悟,促成理论的升华,同时以宏观的科学理论观照、探析实践中的课题,使教育更好的回归理性实践与本真追求。    然而,这批曾经的教师,如今的研究生,在新一轮的买方市场的强势挑选中,不幸成为年龄歧视下的淘汰者。更让他们无路可走的是,由于中小学师资招聘也同样在年龄上作出了限制,很多人连回原单位的机会都没了,可以说,他们已基本上被排除在教育界之外。年龄上的偏大,使他们很难再在在职业选择上作出大的腾挪与调整,这给个人的事业与命运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更为可悲的是,这对于我国师范教育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把原本最需要的人才弃之于路边,这发展了我国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中由来已久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路线,也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