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解锁之际,教育更需给力!

时间:2021-12-30 18:45:54 教育 我要投稿

知识解锁之际,教育更需给力!

知识解锁之际,教育更需给力!

知识解锁之际,教育更需给力!

——说说世界名校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郑先猛 215129

“哈佛、牛津、剑桥、耶鲁、麻省理工”这些世界顶尖级名校,是多少莘莘学子,有识之士的梦想之殿,理想天堂,人们以进入这样的名校读书而自豪。然而这些赫赫有名的学校,在全球学子向往的高校金字塔中,排在顶尖的那一层,每年全球1万多的申请者中,只有1000余人能得偿所愿,这样的结果让无数仰慕者,望尘莫及,望洋兴叹。

也许你可能没有机会走进那培养了7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麻省理工学院;也不你能花每年41000美元的学费去拿一张它的文凭,但是现在,只要你打开任何一台与互联网相连的电脑,你就能学习这所世界顶尖大学的任何一门课程,包括最受欢迎的哲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你不用花钱,甚至连注册都不用,你只需要点点鼠标而已。这就是轰动全球,影响了数亿人的“开放课运动”, “为知识开锁,让大脑给力(Unlock knowledge, empower mind)。”成为了开放课程的终极口号。

为知识开锁,让全球共享,让大脑给力,促个性成长。

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起的“开放课运动”,把原本是学校固有的甚至保密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向网络,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想学习的人都能亲身去体验和感受顶尖大学的魅力,感受到知识的独特魅力。运动的发起者们坚信,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虽然你进不了这些世界顶尖名校的大门,但是只要你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你就可以去聆听顶级名校里顶级教授的课堂教学。知识为世界而生,知识不再封闭,共享的顶级知识成为全球人类的盛宴。

2010年“淘课”在中国悄然兴起,一大批的有学之士,许许多多的超级白领加入了“淘课”的行列。忙碌的充电,热闹的场景不可谓不火。“火”是热情的象征,“火”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求,一种追逐,“火”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不掺杂任何功利于其中的学习之风与提倡终身学习的口号竟不谋而合。

看着国人对“名校公开课”的趋之若鹜,其实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隐隐的体味到了中国教育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缺失,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缺失。让我们手托额头静静的思考,那些膜拜追崇名校公开课的人,哪一个不是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啊。再看看那些课程吧: 《幸福》《人性》《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这些风靡网络,备受推崇的'专业课,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 万次,然而这些有意思的题目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国内高校的课程名单里。甚至有一个戏谑中外高等教育巨大差异的段子在网络广为流传:“都是讨论人生的入门课,你看看耶鲁课堂上探讨的是什么:死亡(哲学部分),男女性欲的强度差异(心理学部分),从城邦经验到民主政府(政治哲学部分);再想想我们的大学辅导员喜欢念叨什么:不许交男女朋友(哲学部分),敢交就打电话给你家长(心理学部分),爱人不行,要加强爱国(政治哲学部分)。”

这样的说法难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躲着这个,忌讳着那个,藏藏掖掖,结果又能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该来的还是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恋爱无处不在,从大学到中学,甚至波及到小学,我们躲得了吗?药家鑫来了,撞伤人便罢,不救助也罢,可是却还要残忍的对受害者捅上几刀,这是人的行为吗?这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者的行为吗?还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李刚儿子,事发后猖狂的叫嚣着“我爸是李刚” ……这些也许能算是我们教育的一种缺憾吧。真是:大脑不给力,个性乱成长啊!

当千军万马拥挤着争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时候,当“分分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时候,中国的孩子们在十几年的教育里得到的是什么?也许仅仅是答答题目,做做试卷的考试能力而已,他们成了一部简单的考试机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考这一根指挥棒在中国的教育天空里激情的挥舞着,它指向哪里,教师就向哪里教,学生就学向哪里学。从小学到中学,孩子的书包在年年的“减负”声中,却年年变得更“厚实”了,理应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却有的少年老成,大有老气横秋之感,成熟不足但朝气全无。

“理科教学照本宣科,人文社科应付了事,既没有要培养你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也没有增进你人文素养的环境”,山东大学大一学生吴明对新生的“通识教育”就颇有微词,“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吃草,为的只是有一天变成商品运出去——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农场。”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何来,能力素养何来?“名校公开课”中国主持人、翻译学者朱学恒,当年在台湾中央大学读电机系时,曾碰到一位“三板”(只会看天花板、地板和黑板,完全不会与学生互动)老师,害得他电磁学这门课被“挂掉”重修。可见教师教学的方式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让我们看看哈佛、耶鲁等的公开课堂吧,和谐开放的课堂,随性自然的主讲教授们,似乎构造出一个更符合大学精神的讲坛,构造出了一个更具人性化你的教育氛围。《死亡》的主讲人、耶鲁大学教授雪莱。卡根(Shelly Kagan),在第一节课开始便客气地“邀请”学生称呼他为“雪莱”而不是“卡根教授”。他还自我解嘲般地说,随着自己越来越“德高望重”,叫他名字“雪莱”的也越来越少了。没有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没有不苟言笑的刻板严肃,有的只是那一份随性和亲近的个人魅力,有的就是那一种宽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正义》课程的最后,桑德尔教授说,“这门课程旨在唤醒你们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探索路在何方”,这是网络公开课的意义所在,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填补我们在以往生活中的空白;提供一种远离标准牢笼、勇于质疑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但目前还是最缺少的教育内质啊。

全球知识已经解锁,顶级的知识共享时代已然来临,我们的教育更需给力。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更需关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也不需要“成才(学业、知识)却不成人(道德、修养)”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教育这个“大脑”给力,着手未来,放眼长远,“风宜长物放眼量”,全力打造世界级人才,全面型人才。教育和学习切不可太有功利,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则。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来自大学,来自名校: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艾里森甚至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读了一年研究生后退学的……”其实教育的出路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去读大学,也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去读大学。在这个知识爆炸却又能共享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要给力孩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他们一张万能的学习之“网”,让他们网住青春智慧,网住横溢才华,网住人生未来,网出业绩辉煌!

(注:本文参考了《中国新闻周刊》部分相关资料)

(感谢李编厚爱,今天下午收到样刊。本文刊发于《信息教研周刊》2011第9期)

【知识解锁之际,教育更需给力!】相关文章:

孩子更需要挫折教育05-02

艺考-电影人才更需想象力07-20

创业更需要讲伦理教育02-08

你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散文09-11

BootLoader 解锁方法(解锁BL) -电脑资料01-01

解锁表情作文09-08

解锁表情作文04-22

作文 友情解锁07-27

辞职之际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