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时间:2022-01-05 18:14:54 教育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讨论式教学运用恰当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助于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近一年的教学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成为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它被语文老师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考虑学生实际,一味追求形式,缺乏适当的引导和调控,课堂往往出现雷声大,雨点小,表面沸沸扬扬,实际一无所获、问题不了了之或教师取而代之的情况。我曾在我校听了几堂初一、初二年新老师汇报课,四位教师均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法,讨论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次数多者四五次,少则两次。形式有小组代表发言,也有小组辩论等。课堂十分热闹,讨论确实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讨论问题设计不合理。为了使讨论收到成效,设计的问题应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但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例如七年级一位老师在上语文版《第一千个一球》时,问学生“贝利在哪一件事上与父亲发生矛盾?父亲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大家来讨论一下”,笔者认为此问题在文中容易找到答案,缺乏讨论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对讨论的意义会失去兴趣。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三缄其口,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或教师一手包办。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同样以上述教师为例,他让学生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是“文中两个小标题《第一千个球》与《慈父与恩师》有联系吗?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有何高明这处?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让七年级的学生谈艺术手法,其结果可想而知。

  2、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课改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思想,但决不是听之任之。在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的角色,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就是在教室内踱着方步,或者干脆坐着旁听。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功能,破坏和谐课堂文化的建构。

  3、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讨论中,所有学生应当积极参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讨论的成果应该是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一些学习小组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他们有的做学科作业,有的坐得毕恭毕敬,心不在焉,更有的浑水摸鱼,谈笑风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往往是一家之言,小组合作成为优秀学生发言的专利。

  4、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化。为了应付公开课,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学习结果呈现给参与的小组,汇报成果时,合作小组成了“教师的代言人”。这样师生脸上有光彩,却让合作学习形式化。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讨论学习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成了优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少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小组合作优化,展现学生特长

  小组的编排十分重要。它可以由前后左右同学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每组一般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配编。小组编排可按两种方式进行:

  教师分配式:教师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不同性别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也可以让每小组中有不同风格的学生。

  自由选择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平时能相处融洽的伙伴。因为他们互相了解,彼此信任,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过教师应适当把关。

  两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而自由变化,建立相对稳定的讨论小组。

  2、选好讨论内容,提高合作意义

  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能踢进一千个球,得益于哪些因素?贝利的父亲用怎样的方法劝贝利戒烟?为什么那么奏效?这些重点问题值得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为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个难点问题作了铺垫。

  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的成功给我们有什么启发?联系我国足球队在2004年亚洲杯赛的表现,讨论获得亚军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

  3、创设合作氛围,教师适当调控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尊重与快乐,在自主思考、真诚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介入,适当的给学生释疑解惑,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一些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缺席小组讨论的同学,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对一些浑水摸鱼,爱开小差的同学,应及时纠正并耐心教育,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我们应适当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际效果。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构建策略】相关文章:

初中的政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探讨论文09-04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09-05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论文09-10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之反思09-29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论文09-05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9-3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探讨论文09-11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论文10-02

小学语文互动课堂构建策略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