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时间:2021-07-09 09:10:09 教育 我要投稿

湖北省“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数字“423”: 三句概括 四大特征 六步流程 八大策略

湖北省“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一、三句概括: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分三段

  二、四大特征

  四大特征之一: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

  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四步预习:一看,走进文本;二读,精读教辅;三填,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

  四大特征之二: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

  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问题、评价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第三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二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㈠、第一学习时间:预习的实施——有时间、有方法、有组织、有交流、有反馈

  1、预习要有时间的保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时间会有变化,预习、展示交流与拓展提高可以在同一节次、也可以在不同节次。

  2、预习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预习应有不同方法。

  3、预习要有组织。老师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对个体和小组的点拨与指导;学科长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4、预习要有交流。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结对交流和小组交流初步矫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科长要通过口头或书面(问题反馈单)形式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

  5、预习课(第一学习时间)与展示课(第二学习时间)的衔接——先有课内展示交流、后有课外巩固训练

  一般来说每科每周要使用2个”学导案”(语、数、外、物、化可能会有3个”学导案”),当预习课需要一个课时,而当天该科又只排了一个课时,就没有了展示交流的时间,学生进行课外巩固训练就会出现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学科自习的补充来进行调整。

  ㈡、第二学习时间

  1、展示交流问题的选择——体现代表性、具有一般性

  代表性:代表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般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一般方法;

  “填空式——基础型问题” 没有必要展示,但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核对答案;“问答式——发展、探究型问题“和“练习式——应用型问题”由于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思维碰撞点多是展示的重点;对于在展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思辨的时间,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于收集的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教师在点评环节给予必要的补充。

  2、交流问题的数量——要根据展示交流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来调剂展示问题的数量

  3、展示交流的主体——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让这些同学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一个学生也不要交流多个问题,要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组内交流的观察,让问题解答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同学进行交流,给其他同学予警示,有时比展示正确解答效果还要好。

  4、展示交流的基本环节——四段循环

  展示交流前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展示交流中应包括四段: 个体展示、组内补充、思维碰撞、教师点评;

  展示交流后学生应做好错误更正、方法提炼、自我反思。

  5、班内展示交流的要求——语言要流畅、姿态讲形象、形式要多样、呈现别走样

  语言上:有开场白、有内容的陈述、有讨论的主持语、有结束衔接语,声音要洪亮、吐词要清楚、条理要清晰;姿态上:面向同学、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形式上:有口头、有黑板板书、有白板书写、有实物投影;内容的呈现上:要呈现思维过程、展示为什么;不要照板宣科、展示是什么;要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差异;不要统一要求、方式单一;要关注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不要就题论题。

  6、教师进行点拨要抓住五个时机、遵循五项原则。

  把握点拨的五个时机:学生出现观点对立、无法说服对方时;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与预设不符时;学生思维不严谨、方法不系统,需要矫正升华时;学生感到难于理解,需要老师解惑时;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时。

  教师要遵循点拨的五项原则:准确到位,不要出现知识错误; 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不要抽象空洞;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要平铺直叙; 激情飞扬,不要面无表情,吝啬表扬。

  7、把握学生生成的问题的两个时段、三点注意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在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当堂解决时,教师要延时处理(布置为课后任务;教师要把握学生生成问题的方向,对于生成的与教学目标相差很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延时处理;教师要创新生成问题的时机,如设置分组挑战、分组辩论等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同学享有展示自我、生成问题的空间。

  ㈢、第三学习时间

  1、 课堂小结:

  时间上要有保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推进时要留足课堂小结的时间。

  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引导和升华。

  设置上要注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小结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是对一个个问题解决后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学导案”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要设计我的收获(或体会或归纳)栏目。

  要有板书,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

  2、训练体系的构建要求——两体系、七必需

  按学习时间的顺序,训练分为第一学习时间的尝试训练,第二、三学习时间的达标训练和课外的巩固训练(练案)。

  按教学时间分为课时训练(一课一练,及时训练)、周清训练(一周一清,反刍训练)和单元检测训练(一章一练,过关训练)。

  尝试训练试题重在基础,是呈现概念、原理、方法的载体,源于教材适度创新(概念、原理试题化)和改编(课本例题形变而法不变);

  达标训练是第二、三学习时间的必备环节,要有时间保证,要及时矫正反馈,不能推到课外,课外巩固训练要分层(必做+选做)设置。

  用作业时间控制作业量(班主任安排学科自习做作业),力求做到训练考试化(即发即收)。

  训练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七必须: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四大特征之三: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并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

  一课三案:学有学案、教有教案、练有练案

  四大特征之四: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个体、小组学习并重。

  (1)学习小组的组织建构——分组有原则、组织有机构、学习有愿景、座位有模式

  分组的八大要素:学生性别比例、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倾向、 交往能力、品行状况、住读走读、家庭背景;

  分组的四项原则: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稳定性;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竞争、相对稳定。

  四级学习组织:每科设学术助理、 每组设组长、每科设学科长、结对设对长,有小组名称、小组序号

  三级学习愿景:班级愿景、小组愿景、个人愿景;

  两类座位模式:按照“相对侧向黑板”茶馆式或者“前后面向黑板”秧田式两种模式;

  三、教学六步流程解读

  ⒈设计情景,激发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⒉新知预习,生成问题——完成第一学习时间,预习四步:读、看、填、练

  ⒊展示交流,提炼方法——完成第二学习时间(第一环)

  ⒋精讲点拨,拓展升华——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第二环)

  ⒌当堂达标,迁移训练——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⒍课后反思,自我监控——撰写学习反思日记

  四、有效教学八大策略解读

  1.预习进课堂,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检查不上课

  2.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一勺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就会将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⒊让学习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A、知识与技能: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模仿:经历,观察,感知,体验,操作,查阅,借助, 模仿,收集,回顾,复习,参与,尝试

  发现/探索:设计,梳理,整理,分析,发现,交流,研究,探索,探究,探求,解决,寻求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应/认同:感受,认识,了解,初步体会,体会

  领悟/内化: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养成,树立,发挥,发展

  ⒋不读不讲、不议不讲、 不练不讲

  美国贝瑟尔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有一个研究成果:讲授是5%、阅读是10%、视听结合是20%、示范是30%、讨论是50%、练习是75%、向其他人讲授或对所学内容立即应用为9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加学生看、说、做、互动的时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⒌ 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⒍一点一练,当堂检测、及时矫正;

  ⒎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⒏有学必结,日日清;有错必纠,周周清;有章必考,月月清

【湖北省“423”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相关文章:

课程综合化:内涵、特征与模式07-21

排污权内涵的法学解读12-29

解读意识形态的历史内涵08-01

课堂教学模式辨析01-20

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01-20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08-20

★“口语交际”的内涵及课堂教学特征01-20

解读英国大学考试模式08-04

文化模式中愤怒隐喻的解读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