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人简介

时间:2023-10-13 15:00:08 晓怡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荔人简介

  大荔人(Dali man)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1978 年大荔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荔人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荔人(Dali man)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1978 年大荔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头顶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而在颞骨鳞部后上部。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估计为1120毫升。与大荔人化石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约为15~20余万年。

  目录简介起源发现主要特征收缩展开简介

  大荔人头骨化石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之中。1978年和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20余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的工具以石英岩石片为主,石器类型单调,器形较小。与大荔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肿骨大角鹿、鸵鸟等十余种。植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的气候不像蓝田人生活的时期那样温暖而湿润。大荔人的体制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其面部的特征与现代的黄种人比较相似,与欧洲、西亚的早期智人相差较大,所以他代表了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

  起源

  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发现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1978年和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 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没有下颌骨伴存。头顶相当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甚至超过北京人;眉脊上方有一条横沟,骨壁很厚。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性。但吻部不甚前突,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颞骨鳞部呈圆鳞状,这些又都是智人的进步特征。脑量比北京人的平均值稍大。总的来说,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大荔人头骨面部的一些特点与现代黄种人比较接近,而与欧洲及西亚的早期智人相距较远。 与大荔人同出的石制品约500多件,大多数是石片与石核,石器约占30%。与大荔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肿骨大角鹿、鸵鸟等10余种。有嵩、菊、藜等草木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

  主要特征

  大荔人头骨化石保存相当完整,唯缺下颌骨和牙齿。脑颅的右侧后上部及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压挤而向上移位,使颜面下部变形。头长207毫米,头宽经复原后测量为149毫米,重450克。 头顶特别低矮,由大孔前缘点到前囟点间距为118毫米,与头长形成的长高指数为57,比早期智人低,比北京猿人(复原头骨为59.6)也低。  眉嵴粗壮,其中央部左侧厚度为20毫米,右侧厚度为18毫米,比北京猿人(11.5~17.4毫米)还要厚。其两侧眉嵴的方向由前内侧向后外侧延伸,两侧眉嵴合成八字形,与北京猿人不同,却与时代较晚的马坝人、昂栋人及其他早期智人相似。 眉嵴后方的额骨宽度变小,额骨鳞部两侧间的最近距离是106.4毫米和125毫米,两眉嵴外侧最大距离所形成的指数为85.1。比北京猿人处于较高的进化阶段,而与马坝人相近。 头骨最宽处在颞鳞部后上部颞鳞上缘呈圆弧形,右侧颞骨破坏,左侧颞鳞长72毫米,高为46.5毫米,长高指数为64.6,与现代人的平均数65.2相近。 头骨颞鳞部与乳突部之间有一很深的切迹,其陷入的程度与现代人相近。外耳门垂直径大于横径,属垂直型。在外耳门上方,也有耳门顶盖。 面骨相对较小,颧弓细弱,最细处垂直直径只有7毫米,横径为4.3毫米。但颧弓根方向较倾斜,颧弓位于眼耳平面下方。上领骨的前面主要朝向前方,在上颌骨与颧骨交接处突然转折向后外侧,这整个轮廓线与北京猿人很相似,也是与现代人黄种人一致的。 额骨鳞部上有一条矢状脊,前囟区略成隆起,矢状缝部也略隆起成矢状脊,其两侧的顶骨比较平坦,使头顶呈两面坡式的屋顶状。这些性状与北京猿人及马坝人相近。 这个头骨的面部有一些性状与现代蒙古人种比较接近,如颧骨比较朝向前方,使面部显得扁平,鼻梁扁塌,鼻根处凹陷不深等。额骨正中有一条矢状隆起,顶骨和枕骨之间夹着一块小的三角形骨,人类学上叫作印加骨。这块小骨连南美洲印加人(也是蒙古人种的一支)出现率特别高,故名。该骨在北京猿人中也很多见,6块头骨中3个具有此骨。中国其他古人阶段的化石如许家窑和丁村的人类顶骨后上角有一个缺刻,也可能意味着该头骨具有印加骨,看来大荔人与北京猿人及中国的其他早期智人化石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反之却与欧洲及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相距较远。后者面部硕大而且嘴鼻部向前突出,鼻梁高耸,鼻根深陷。因此大荔人代表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即智人大荔亚种。

  生活环境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包括古菱齿象、犀、马、肿骨鹿、斑鹿、野猪、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哺乳动物化石,鸵鸟化石,鲤、鲶等鱼类化石,蚌、螺等软体动物化石。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肿骨鹿,它是北京猿人洞中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它表明大荔人的时代与北京猿人接近。古菱齿象和马牙齿的形态表明其时代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之间。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而没有发现阔叶树种。

  综合动植物化石判断,当时那里的气候是温和的,可能有些干燥,不象北京人时期那样温暖而又湿润。

  文化遗物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了数百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约占30%。石制品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小于20克。原料多为采自当地砂砾层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偶尔用砸击法。用锤击法生产石片后留下来的石核,一般较厚,形制不规整,多自然台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利用率不高。石片多不甚规整,也表明了打制技术的原始性。

  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

  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用石块、小砾石和石核做的也占一定的比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数量为多。其次是尖状器,还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锥,但未发现盘状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大荔人用锤击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当粗糙,刃缘曲折,刃口不齐,钝锐均有。单刃石器多于复刃石器,单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侧。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二者关系密切。

  意义

  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由蓝田人(今陕西省蓝田县)向丁村人(今山西省襄汾县汾河附近)过渡的空白,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大荔人头骨化石对于了解和确定陕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也极为重要。

【大荔人简介】相关文章:

大荔带把肘子11-08

2022个人简介自我鉴定12-01

大荔公路段公路桥梁技术现状评定初探12-13

大荔县猪疫病流行病学调查12-10

王维简介02-02

姜子牙简介02-17

关羽简介11-07

劳动简介06-27

秦桧简介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