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忽略真能管用吗

时间:2021-10-06 08:08:59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忽略真能管用吗

摘自:《学前教育》2006年10月

文/刘嘉宣  

    小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老师要教唱新歌《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破壳而出的画。就在老师边指图边朗诵歌词时.一个孩子忽然喊道:“老师,小鸡死了!”老师似乎没听见,仍然笑容满面很“镇定”地继续教学。这个孩子又大声地说:“老师,很多小鸡死了,要把它们扔掉!”这回老师应该是确切地听到了,但仍然没有回应。随后的时间里,这个孩子努力地寻找一切机会告诉老师“小鸡死了”,无奈每次都被老师忽略过去

    事后.我们谈论起这件事,执教老师说,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小鸡死了”,以为是随口说说而已,没在意;第二次弦子说“很多小鸡死了,要把它们扔掉”时,才想起某天散步,孩子刚好看到清洁工在清理冻死的小鸡尸体。“我当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当没听见算了。心想他说一说就好了,没想到坚持那么长时间。”

    上述情境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这种尴尬局面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也常见,甚至大家都有点见惯不怪了。为什么老师喜欢采用忽略策略?或许我们可以从老师的话里找到原因:一是觉得孩子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有什么意义,根本不屑理睬;二是觉得孩子“说一说就好了”,与其为了他而打乱教学计划,不如“当没听见”,属于不敢理睬。正是由于这种“不屑”与“不敢”导致了忽略。

    其实,很多时候,忽略并不能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说一说就好。相反,孩子会因为“心结”一直没打开而对所想到的事情念念不忘、喋喋不休。因此,与其采取忽略来逃避.不如使用“移情”来面对。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一下孩子的情感,就能发现孩子的话并不是信口胡言。试想,毛茸茸、胖乎乎、叽叽欢唱的小鸡曾给孩子们带来过多少欢乐啊,有一天亲眼目睹小鸡僵直的尸体被清理,确实是一件挺伤感的事情。再次学习、演唱关于小鸡的歌曲,并看到栩栩如生的小鸡的图画,激起了孩子对小鸡的哀悼、思念之情,孩子急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很正常的呀。我们就不能腾出一些时间让孩子说说他的感受,讲讲他所经历的故事吗?或许这些“干扰因素”会打断我们原有的教学思路,但是,有碰撞才有共鸣,如果我们敢于与孩子的“不和谐声音”进行有效的“撞击”,可能就会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活动的开展更加深入,使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像上述案例。如果老师能对孩子说:“xx小朋友还在为死去的小鸡伤心呢。你们知道小鸡为什么会死吗......对,因为小鸡刚从温暖的壳儿里钻出来,身上的绒毛还是短短的,经受不住严寒。以后,我们在冬天可要注意给小鸡保暖哦。”这样,既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又扣紧了教学的主题,还萌发了幼儿爱护、关心小动物的情感,一举三得。

    要想案例中的故事不再重演,首先要认识到孩子脱口而出的一些“无厘头”的话或者是冷不丁冒出来的稀奇古怪的念头,一般是因为受到当前教学情境的刺激而联想起了他经历过的某个事件,不应该随意或故意地忽略孩子的“不和谐声音”;其次,要腾出一些时间、空间,给孩子释放、表达情感,并用心去聆听、感受和体验,再根据情况作出安抚或回应,以尽快地帮助弦子摆脱原有情绪的困扰,重新投入到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