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孩子撒谎行为探析

时间:2021-12-07 19:04:09 幼儿教育 我要投稿

孩子撒谎行为探析

    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刚硬说他没玩过水;嘴边明明沾有巧克力的痕迹,小红却偏偏不肯承认上课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让年轻的父母和老师伤透心神却又倍感迷惑。因为他们总是把“不能说谎,要做诚实的孩子”作为一种基本道德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尽管“狼来了”的故事早已为孩子所熟知,结果却事与愿违。稍作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孩子撒谎往往有着不同的动机,因而要区别对待。

    “暗示”型撒谎  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撒谎。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谎言屡见不鲜。譬如,见到孩子满身泥污,老师质问:“是不是××弄的?”看到教室里的花瓶碎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打坏的?”……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似的归因,总把有的孩子往好处想,不能冷静地、公正客观地对待既发事实,并通过语言流露出来。而孩子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匮乏,极易受到成人语言的暗示,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如果改口问:“怎么弄脏衣服的?”“谁弄坏花瓶的?”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孩子撒谎行为探析

    诚然,对于这类撒谎行为,老师应当明白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孩子本来是很纯洁的,但由于家长和老师不正确的语言引导而使孩子误入“歧途”。在这里,家长和老师要负专责,切不可将责任推卸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只有用诚实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

 

    “幻想”型撒谎  孩子兴趣广泛且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都不够成熟与完善,容易将自己想象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异想天开”的话来。例如有的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其实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象斥责为“撒谎”。另外因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平乏,往往对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与理解,也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跑去一看水并没有开,就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可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的失误。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和老师不必担心,应理解其真谛,它是儿童身心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当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能急燥,更不能断然认定孩子在撒谎,而要通过分析了解,把儿童的无意撒谎与有意撒谎区别开来,采用引导式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音细心观察、精确表达事物的能力,教育儿童在记忆和表过客观事物时,不能随意插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自卫”型撒谎  有一7岁的女孩将妈妈才给买的一对新头饰摆弄散了,就随手丢进了纸篓里。几天后,妈妈到处找找不到,就随口问孩子:“你看见了吗?”孩子说:“头饰坏了,扔进了纸篓里。”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一看母亲“由晴转阴”的脸色,无所适从地改口:“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撒谎的。

    面对这类撒谎的孩子,父母应当清楚体罚是不能带来诚实的,更不是纠正孩子撒谎的“灵丹妙药”。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要撒谎,越是编瞎话来欺骗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卫”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撒谎是我们成人“逼”出来的。对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惩罚,他就会坦白地说出来。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讲了真话,就应该为他的诚实予以肯定与表扬,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这样就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养成诚实坦白、勇于认错的良好习惯。

    “模仿”型撒谎  有些孩子撒谎,说穿了就是父母和老师教的。例如:带孩子上公园或乘车,为了节省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或拜访,父母应故不愿应酬,让孩子说其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妈妈说她不在家。”老师一高兴,许诺学生某日去郊游,学生一听则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就便有了不平衡感,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会撒谎,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也渐渐泛化到自己的言行中去了。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曾说“撒谎在行行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撒谎是良困难的。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撒谎,又怎么不学呢?”为此,我们父母和老师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遇事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清道理。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兑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或无法兑现时也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品质”型撒谎  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了人家一辆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心里痒痒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小汽车拿回家去,而回来却对妈妈撒谎说是从外面捡回来的。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达到占有这种东西的目的。

    对于这类谎言,父母和老师既不能当众训斥、打骂孩子,又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实话实说,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