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

时间:2021-10-05 19:11:16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1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个定义基本上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只是从教学反思者个体的角度来探讨反思性教学,说到底,这种反思性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反思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谓“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只是教师的一种个别性学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别学习不断反思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是很少的。许多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或停留在老师的口头上、笔头上,或停留在观念层面,难以付诸行动。在实际探索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反思性教学必须制度化,而制度落实的根本保证在于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在动力。在此,将我们在探索构建反思性教学制度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表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的基础是建立幼儿园组织性学习机制

在幼儿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中引入组织性学习机制的建设,目的是突破单个教师殚精竭虑、孤军作战进行反思与探索的状态,在不同的反思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合作与信息反馈的平台,为深入进行教学反思营造一个经常性的开放的空间,使教师个别的、零散的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平台转变成为一种组织性学习。在组织性学习中,所有人都参与并有所提高,其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创造性的组织,而不仅仅是成就了少数几个学者型教师。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两种组织性学习机制:

(一)构建合作的行动组织

组织“自我超越”团队训练,在教职工中开展团队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研合作组织。只有建立了科研合作组织,才能将教师个别的不稳定行为转变为教师集体的组织行为。正如 余文森教授所说:“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我们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与科研能力强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开展“拜师结对”式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全园统一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等。通过科研合作的组织建立彼此合作行动的机制,从而使人的合作行动经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互动,在交往与互动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思考与工作不断互动的良好循环。这样就能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反思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做到工作与学习不分离,也就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构建信息沟通机制

除了外请专家讲课,组织讨论会、征求意见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设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如由业务园长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问题分析讨论会、课题研讨会、经验总结会等。这些信息交流能及时组织教师零星的教学反思经验并予以总结推广,随时发现并放大教师思想的火花,推动教师之间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小组讨论式的研习性学习,以及各类“工作论坛”和现场汇报评价等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帮助教师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反思并深化获得的经验,并促进教师进一步将新经验投入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这样一来,教师们确实感到“工作就是成长、沟通就是学习”,教师群体也由“单纯授课型”转向了“创造研究型”。

二、构建反思性教学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促使教师群体的反思活动经常化

(一) 构建园本科研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中反思、在反思中科研

科研工作是创建办园特色的基本保障。开展科研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科研课题,然后确定科研目标及计划。幼儿园在制定好科研目标后,为了能更好地实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好科研管理,构建一个多层次科研管理网络,层层抓,层层落实。我园的科研管理网络如下:幼儿园科研中心组(由正副园长、各年级组长、研究工作中部分教师代表组成)、各年级组、承担研究任务的教师。开学初,四个年龄段组长将总课题目标具体化,分析出适宜的并能结合研究者个性特点的子课题,老师们经常上网并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收集有关信息、相互切磋有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科研课题实施为背景,教师进行反思及开展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就有了现实的具体的内容。没有科研的反思性教学往往就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零散的教学思考。所以,没有带着课题的教师是难以真正做到反思性教学的。

(二) 构建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将教师零散的、内隐的、偶发性的反思活动书面化、外显化、经常化

我们采取“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日常教学常规管理中,从而让教师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反思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考察自己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如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自己在教学方面是否比以前进步了、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师要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将反思的结果写在专门的反思记录上,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例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反思制度的构建必须与前科研课题组织、信息沟通机制、行动合作组织等结的建构合起来,不能在多数教师缺乏相应基本技巧和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强制执行。因为这样只能导致制度执行走向形式主义,阻碍老师的正常工作。

(三) 构建教学问题公示制度

为了让教师进一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和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时提出来,并促进其彼此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围绕具体科研课题及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建立了教学问题公示制度。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相互讨论的过程更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问题公示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个别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教师的组织性学习。

同时,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我们还举办了“教学反思千字文”竞赛,激励教师总结并表达自己的反思成果,让大家分享。幼儿园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法尤其是自己科研课题的实际情况,在每次召开的分组问题公示会上每人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具有见解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如有一些小组成员难以把握的问题,可以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法,提到全园性的科研骨干课题讲课会上去分析探讨,幼儿园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或每月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专门组织科研骨干教师一起讨论分析这些问题;若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园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磋商的形式帮助解决。

三、反思性教学制度落实的根本保证在于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在动力

在制度建构时,怎样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动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能予以考虑的举措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园老师面对孩子的行为,面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展观察,也不知道要反思些什么内容,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很表面、很直观的,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要老师去做观察反思,确实有点强人所难;此时如果制定量化措施给老师施加科研压力,可能会给老师增加许多难以承受的重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断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技巧。在构建科研制度时,针对这种情况应建立组织性学习机制及在职校本培训机制,主要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参与科研,而不宜给予太多压力。如,开展一些传帮带活动,或与专家合作做课题,鼓励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探讨等。总之,重在引导教师参与。

(二)不断深化幼儿园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

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幼儿园不是科研机构,不以科研为中心,但不奖励科研也难以调动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张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采取额外奖励的办法,即不纳入教师基本工作任务考核的范围内,但是在科研经费及论文奖励方面加大力度。当然,在基本工作量的奖励与科研的奖励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否则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