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时间:2021-10-05 18:55:39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吸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探讨教育理论的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古为今用,对我们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很有裨益,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充实、生动,具有民族形式和风格。

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壮年从事教学,中年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游历各国,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程度比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秦国使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等人。而诸侯东西朝齐,天下各方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宣扬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纳。孟子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是孔子的人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孟子持“性善说”,认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重在人为。孟子还提出了扩充善端的修善途径,即“寡欲”、“养气”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而性善论又是以孟子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就是开赋给人的本性。人能尽量发挥心中的善端就能了解性,并进而认识到“天”,认为“民心即天心”。在认识论上,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已”、“内视”、“反施?等原则方法,认为学问的真谛在于把迷失的方向“本心”找回。

  孟子的“仁政”、“礼”、“义”思想与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素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更符合“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良好的教育,使人们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孟子认为教育可造就圣仁俊杰的统治者。“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要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使教育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实现“仁政”的理想服务。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通过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要求多了,相反也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他说:“何必曰利,亦有义而已矣”,就是说应追求仁义道德的理想,不应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和利益。人的道德情操重于生命,应有更高的理想,为了坚持理想,不惜放弃高贵的物质享受,他认为不要受高屋美室、丰盛佳肴、姬妾美女、后车千乘等物质引诱。不要贪慕富贵,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真理,对于一般重视的物质享受不屑一顾。孟子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幸福置于次要地位,不能把追求个人幸福看成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

  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但也承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磨练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充,孟子不像孔子那样重视感性的陶冶,而是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他希望以意志来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人们更好地存养善性,发展与扩充善性。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难逆境之中,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人常在困难忧患中生存成长,要发奋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很有借鉴之处,它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前面讲了孟子在培养德(品质)上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很多地方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总之,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孔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他的合理性,先进性,主要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他宣扬的德是“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事事处处以惟命是从。而现在我们讲的德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说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前瞻性,要不断地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时代的内涵。比如传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掌握科学知识,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必须使人们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具有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意识和奉献,创新、协作、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只有相应地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可能为下一代打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儒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式与发展,起到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使我们形成了民族性格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在今天人们的思想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无不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如果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这一历史事实,如果不慎重地批判与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我们将失去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因为儒家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殊的贡献,他们十分注重研究封建道德及其教育的问题,把积极有为的人性论,礼治论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实用性思维方式阐述了自然观与人生观合一的人格论和道德规范,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原则。如德智结合,立志与持志,以身作则,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等,这些原则与方法,通过长期的理论批判与实践检验,其中许多方面仍然不失为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穿?在教学理论上儒家主张以人文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也有许多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及时施教,学思行结合,由博返约,文道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兴趣与努力相结合等等。重视学术民主与自由,提倡百家争鸣,尊师重教,把教育放在社会政治生活首要地位的战略思想与作法。在今天看来无不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它有益于我国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对我们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