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之根

时间:2024-02-24 18:46:14 优秀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之根

  公元1661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明王朝走到了最后的历程,南明永历帝从昆明败走缅甸。昆明书生薛尔望见南明大势已去,叹曰: "吾不惜以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遂携妻儿媳孙侍女十多人投黑龙潭自尽,以此殉节。从此,昆明人多了一个瞻仰英烈的去处,中国人多了一个民族气节的典范。

  357年过去了,也许很多人都难以理解薛尔望一家的行为。当时的情形,薛家一等人并无外力逼迫,与清兵亦无私人恩怨,是什么力量让那些妇孺们可以义无反顾地跟着一介书生放弃生命,毫不犹豫地踏上死路?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气节,延绵万古、遍及南北,虽历经风雨,却永不衰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翻涌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尽的浪花?

  穿越千年的时光,当我们捧起《大学》,吟诵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时候,当我们想到两千多年以来,千千万万中华子民,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从垂髫童子起就开始诵读着这些深入到前辈骨髓里的名言的时候,我们渐渐明了薛尔望一家内心的大义所在:当一个人对国家的感情和信仰超出一切,而当自己毕生的感情和信仰的依托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便成为了成全自身信仰的外在之物。

  中华文明历经劫难却屡屡浴火重生,与长期以来中华子民从未间断地深读经典名著密切相关,《大学》系统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在中华儿女的心目里根深蒂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观念早已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并不断被发扬光大,上至天子皇族文臣武将,下至巫医荆钗贩夫走卒,无一不受《大学》的熏陶,所以才会有沉郁坚定的“苏武牧羊”、慷慨凄怆的“崖山悲歌”和激越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古代语言都难寻踪迹的今天,只有中华儿女至今依然吟诵着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用如椽大笔写下的诤诤誓言,这是何等神奇而又何等幸运之事?

  波光粼粼的黑龙潭承续了《大学》的灌溉,“明德、亲民、至善”的精要至今依旧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泱泱大国的精神血脉。我们云附学子,必将“格物”终为“平天下”之大义铭记于心,传诸世人,你我内心笃信:薛公英魂,千古不灭;盛世中华,光泽荣耀,大学之道,历久弥坚!

【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之根】相关文章:

高一我们的根语文作文09-16

小学教案之我们的太阳08-25

让平安之花在我们身边绽放的作文08-19

民族之根作文11-29

根之赞作文08-08

我们终将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杂文05-06

我们与我们作文12-13

让我们扬起文明之帆作文(精选39篇)10-17

后来的我们,不再是我们作文07-31

在我们这个年龄-描述我们的作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