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观课报告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6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故乡》观课报告

今年远程研修,有幸观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刘帆老师的观摩课《故乡》,顿感豁然开朗,受益颇深。

从总体上看,刘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去读文本,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目标达成高效。

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学生往往不愿意读;我在教这篇小说时,也找不出一个突破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或一石激起千层浪。困惑又迷茫还无奈!

在课堂上,刘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在备课时,我认为刘老师是下了一番气力的,深刻理解了《故乡》这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故乡的对照、“我”情感的对照。刘老师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写出了山寨版的《故乡》,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语句、情节、人物、情绪、思想的变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一个个学生你方说罢我登场,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说,学生找出这些问题并不难,可是如果刘老师不这么设计,如果让学生通读文本,因文本篇幅较长,学生找这些问题就会顾此失彼,甚至不想读。被刘老师删去的部分,恰恰是最能丰富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旨的,学生自然而轻松地感受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主旨。为刘老师点赞!顺便一说,在原文中,鲁迅先生其实也有意在“删”,由“过去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到篇末“想象中的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中,闰土的形象不见了,为何?具有探索精神的“我”已不再对麻木愚昧的闰土抱有任何希望。

《故乡》的写作背景远离如今的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刘老师不仅备文本,也备学生。在小说主旨上,刘老师运用了“本末倒置”法,先把小说的主旨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文本,可以说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实际。再为刘老师点赞!

一篇课文,特别是小说,如果学生愿意去读了,且能主动提出问题了,这就标志着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了!可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刘老师的课是我学习的榜样!

末了,关于《故乡》的主旨,再啰嗦两句,刘老师只点到了“劳苦大众的精神扭曲”。是的,闰土的精神被扭曲了,杨二嫂的精神被扭曲了;宏儿和水生,虽然“我”对他们抱有希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一定不被那个黑暗的社会扭曲。若不然,鲁迅先生就不会“呐喊”“救救孩子”。但,小说中的“我”的精神一定没有被扭曲,“我”一直在“呐喊”,“我”一直在追求梦想,“我”一直在探索“新的”生活……所以,鲁迅在《故乡》的篇末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故乡”。如果刘老师再在此处多用点时间,学生似乎能够从能够从“我”身上学到点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

《故乡》观课报告

今天我听了陈冬曼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故乡》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