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7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实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真正的“语文教学”又“路在何方”?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借鉴。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上摸爬滚打也有十几年了。见识了不少的墨守成规,见识了不少的矫情造作,也见识了不少的夸夸其谈,而自己总是与现实的课堂有些不合节拍。有备课组的“晚辈”说我这个“老大”的语文课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说我的语文课和备课组另一位“高老师”的课是两种风格,高老师的课是可以模仿的,而我的语文课变化太多而很难模仿?听完之后,我或笑而不答,也或说上一句:“其实我的语文课就是瞎扯,没个定型,你们千万别学我。”

十余年来,我对“语文”总在“瞎琢磨”,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有时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教学进度要快便快,要慢便慢;有时干脆就是学生看书自学或者灵机一动让学生写有感作文,比如昨天晚修“主题班会随想”或今天早晨“晨会感想”;有时又教学生唱歌,说什么“歌词是歌曲的灵魂”。想起曾帮彭梅梅老师教八(5)班时,开始一星期内我几乎没讲过一篇课文,硬是骗着学生精神抖擞,激情满怀,可那时五班的学生总是渴望着每天一节的语文课的到来。总之,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当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忽悠着学生务必要听我的,务必跟着我好好学习“语文”。

讲到“乱七八糟”,记得2012年,在新疆兵团公办学校的时候,曾参加过兵团农二师举办的“新课程教学大赛”。那次大赛学校也是非常重视,就一堂课让我同讲了4个班,并有学校公认的“前辈”对我的课进行了反复“推敲”。可是在参赛的课堂上,又是在外校借班上课,原本“备好的教案”,“排演过的课堂”在课堂比赛中根本没有用上,当时我是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大幅的调整,用现在教学上流行的话说,应该是“以生为本”或者说是“生本教育”吧。后来比赛结束,我的课竟然被“专家组老师”评为“新课程展示课中学语文学科一等奖”。因为受宠若惊吧,所以记得很清楚,当时农二师那个教研室主任又是语文特级教师的王经坤老前辈曾在颁奖前的总结中说过那样一句话:“22团那个叫程必胜的年轻老师是最具有课改思想的老师,就是课堂组织的完整度来说还需要好好锻炼”。那时的“旁观者”也提出诸多疑问,说像我这样教学,学生语文成绩能上去吗?听这样的课感觉好是好,老师也随意轻松,学生也愉快活泼得到了锻炼。可是都这样上课怎么应付语文考试呀?我本人“嘴笨”,被问得“哑口无言”那是自然的事,但那时我心里似乎又很明白,教学四年,我的学生语文成绩从来都是不那么差的,甚至经常都是全校最好的。但这样的话还是不要说的好,低调含蓄内敛的传统性格,让我说不出口。

直到现在我才想明白了,语文成绩第一又能怎么样呢?似乎语文老师人人有自己的一套“法宝”。但我对曾经有个语文老师讲过那样一句话,总是记忆犹新,她说:“语文老师最忌讳‘文人相轻’了”。听到这话时,那时我才刚毕业一两年,越到后来,我的工作和我的生活中,对那种“文人相轻”的氛围,是见过,是体验过的,以我的感觉就是似乎谁也瞧不起谁,谁也不服谁。你说你厉害,你那个经验好,我总能找到反驳和质疑你的理由。甚至在我周围曾有人总是无端的去诉责魏书生老师,洋思经验以及杜郎口模式等等。

我真不知这样的目的到底何在,驳倒别人以显示自己的能耐吗?什么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认为有空闲去挑别人的毛病,倒不如“忠实于自己”。你可以做出魏书生那样的成绩吗?你可以创造洋思那样的奇迹吗?你可以刮起“杜郎口旋风”吗?我们无意“自卑”于别人,但确实我们需要反省自己。

专家们常说要“放开教学”,我自己想想“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就是要“开放而有活力”;就是要“开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为什么非得要“一时一地”的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也是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胡闹”中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说着读着写着,就陶醉了,就忘我了,一不留神,就下课了。我认为“陶醉其中才是最高境界”。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自认为最“好“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说不定要上个把星期。我上过《故乡》一星期;我上过作文写作到修改到讲评交流一星期;我上过《读者》;我上过《青年文摘》;我上过河源日报《古邑学堂》上的文章。相反,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深恶痛绝”。现行课改教材,每单元都是同一主题或专题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有时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指导自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上,我的教学目标“放开”到:有时是一单元,有时是一周,有时是一个月,有时是一学期。

说到底,就是“放开”到学“语文”到底要“学”什么上。

一节课不过四五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交际。所以我有时想,太多的追求一堂课的精彩,太多的注重一堂课上老师的表现,太多的钻研一堂课的完整和完美,是不是有失偏颇呢?我们曾公认的“大语文”到底是什么?一堂反复的演练过很多遍的“公开课”就能反映出他的“语文教学”吗?“公开课”成就了多少名师大师,但对于“公开课”,也不乏有不少名师大师在“唱反调”呢。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就曾呼吁:“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有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兴娥也曾说过:“我真的不擅长讲公开课”。而不可否认,他们的语文教学都是一流的,那是长期一以贯之的语文思想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所厚积的力量。

初三了,要写教学反思,以上都是“反思”吧,也没涉及中考备考,下面我也跟着“思”,简单回顾一下“我的河实第一轮三年”吧,因为我想就算讲“中考备考”那真的不是一个学期的事,因为我是准备了三年。

初一,初二我的学生语文作业很少的。很多配套练习基本不做,要做就在课堂上给学生限定时间和内容来做完。

初一,初二我的学生语文背书是很多的。几百首古诗词我开出了菜单“背诵篇目”,这是要背诵的,每天一首的保底。有课下背,有早读课背,有同学相互检查背。对于“背诵”,我从不打“攻坚战“,我坚守的是“持久战”和“游击战”。背诵慢的学生,经过我长久的“记忆体操”训练,也差不多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地步了。

初一初二我的学生语文读课外书是很多的。我安排学生一个月一本名著的保底量(读完指定名著可以读其它健康励志的书籍),我给的时间有每天晚修9:00-9:30,这个时间段,这时教室是最安静最受学生欢迎的。为了检查读书效果,我在第二天语文上课前是要抽查两名学生讲昨晚读书内容,两人采取男女PK对抗的形式,学生表现很大胆,很有激情,讲述所读的内容和感想也基本到位。

初一初二到初三上学期我的学生语文作业是要写“循环日记(作文)”的。要求是“四人一小组”轮流写作并交流点评,周末还要轮换带回去给家长阅读和点评。每周有一次“循环日记(作文)讲评和交流课”,学生们的写作表现和点评交流表现是很精彩的,因为写作和点评分享已然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平台。

初三下学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按备课组中考复习方案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明确考点,穿针引线,查漏补缺。

以上便是我对初中三个阶段所做的“语文教学反思”。真要讲什么需要总结的,我认为:思想观念很重要,就是老师真的应该多把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做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服务。似乎这些都是大道理,但“大道”有时真的细想起来是最简单的,是最实用的。比如李小龙的“截拳道”,根本不是什么神奇的招式,“截拳道”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就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击倒对方,打败对手。而对于语文这个“道”,我窃以为就是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的双赢。总之不要束缚太多,顾虑太多,也不要顾及领导检查太多。有了初一初二的奠基,初三无须殚精竭虑,哪怕到了高中也是大有潜力的。

要说2015届语文中考,令人遗憾的事也有值得注意的:由于某些中考出题方向迟迟没有明确,导致“专题复习”时会失去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但是经验是越积越多的,相信自己下一轮在河实教学生涯中会更加轻松高效。

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语文教学反思是伴随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现在的结束。

[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