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三大城市经济圈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7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一、我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现状

(一)香港大城市经济圈。

1.概况。香港大城市经济圈又叫珠江三角洲城市带,圈域半径为200公里,核心城市是香港,第二层城市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惠州,第三层城市是顺德、台山、番禺、南海、高要、鹤山、三水、新会、开平、花都、高明、增城、惠阳。该经济圈最早成形,发展比较充分。城市沿广九线、广珠线两条轴线扩散。在三个经济圈中实力最强,体现在各个层次,农村城市化率最高,乡镇企业最发达。香港已初步具备国际中心城市的规模,2000年香港的GDP高达1626.46亿美元,是上海同期GDP的 2.95倍。第二层城市特色鲜明。

2.特征。经济圈的城市化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二是跨境城市化。该经济圈的优势是:(1)核心城市香港的强极化作用,香港GDP占整个经济圈的GDP比重高达66.5%。(2)城市间已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分工,例如香港是金融服务、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是赌城,深圳是高新技术城市,珠海是旅游城市,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其他城市是各种制造业城市。(3)圈内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能通航二三千吨以上的河道30多条,总长170公里;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贯通,拥有最密集的机场网络。(4)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生活习惯、商业模式与语言文化的一致性,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5)香港与澳门拥有“一国两制”的优势。(6)非常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其劣势是:(1)香港与澳门受地理环境与人口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增长,尤其制约了香港集聚化的进一步发展。广州虽为省府,但聚集与扩散能力较弱,因为圈内城市大多直接与香港建立经济联系。(2)教育和科研中心缺乏,在校大学生人数和科技人才数量最少,尤其有的城市经济实力与教育实力完全不成比例,如果不能培养自己的人才,单靠吸引圈外人才加入,缺乏发展后劲。(3)没有形成新的扩展轴线,广珠线的发展相对较弱,大海相对制约了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的发展。

3.发展障碍。香港大城市经济圈的核心问题是香港的定位问题。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香港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对于中国的集中度是下降的。从地理位置而言,主要受华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华南经济又主要是靠香港的“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所以归根到底是香港的发展问题。香港的发展障碍受到新加坡与上海的强烈挑战。如果走国际化路线,面临与新加坡在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方面的全面竞争。如果走“国内化”路线,将受到上海的强烈挑战。

圈内城市深圳、珠海,曾经由于特区特殊的政策优势与勇于改革开放取得很大的发展,中国入世后,特区之“特”将进一步削弱,如何在新形势下,再塑辉煌,是两个特区城市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区也主要是一个定位问题,而这种定位还必须兼顾港澳和自己两方面的情况。客观上讲,香港要“特”,“特区”才能“特”。广州在区内的经济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圈内其他城市以前的“三来一补”,虽然拥有运输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在人力成本上,与圈外的其他城市相比,越来越不具备优势,而广东“三来一补”的劳动力本来就大部分来自其他省市。这些制造业城市外贸对香港出口的依赖性太强。

(二)上海大城市经济圈。

1.概况。上海大城市经济圈,又叫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圈域半径为200公里,核心城市是上海,第二层城市是南京与杭州,第三层城市是无锡、苏州、南通、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第四层城市是常熟、张家港、江阴、丹阳、昆山、太仓、吴县、吴江、余杭、萧山、上虞;在该经济圈内,南京城市圈由南京、镇江、马鞍山、滁州、芜湖、扬州、丹阳、铜陵、合肥、准南组成;杭州城市圈由杭州、萧山、绍兴、嘉兴、余姚、义乌、湖州、宁波、诸暨组成。城市主要是沿着沪宁线和沪甫线这两条轴线扩散,而这两条轴线在上海相连,形成中国最长的一条城市发展轴线。经济实力在三大城市经济圈中排名第二。上海GDP占整个经济圈GDP的比重为41.2%,与香港大城市经济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有望在21世纪初成为新兴的国际中心城市,该经济圈极富发展潜力。上海申博成功为上海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层城市南京与宁波具有很好的聚集与扩散能力,而与上海适当的空间距离,保持了他们相对的独立性,而南京与杭州又具有很好的扩散腹地和扩散途径,南京是京沪线与长江的交汇点,杭州是沪甬线、浙赣线与钱塘江的交汇点。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城市历史悠久,普遍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而且乡镇企业发达。

2.特征。经济圈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带动的城市化,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二是上海的经济能量的聚集和扩散效应。该经济圈是一个层次多样,大、中、小城市成群分布,经济发达、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其优势是:(1)核心城市上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和“中心城市经济区”功能突出。上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客观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具有成本优势。(2)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并且呈多元化趋势。(3)层次和体系结构最好,不同层次的城市承担不同的作用。(4)圈内各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有沪宁线、沪甬线和长江三条发展轴线,既有利于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未来的扩散,在三大经济圈中最具扩展空间。(5)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大学密集,重视教育,具有发展后劲。(6)城市密集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而且沿发展轴线排列。只要不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就可以提高交易效率。(7)外向与内向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其劣势是:(1)乡镇企业难以产生空间积聚效应,规模效益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地区化”,对整个圈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2)整体布局规划与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滞后,区域经济整体关系下的城市群经济运行体制尚未形成,在城市群整体关系中,存在市场障碍。(3)长江虽然提供了发展轴线,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北城市的发展。

3.发展障碍。上海虽然定位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但发展的很多障碍依然存在,首先是金融方面,上海在银行、证券、保险方面仍未形成对其他境内城市的绝对优势,在吸引这些金融机构将总部迁往上海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物流方面,上海港吞吐量的限制延缓了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上海正在全力兴建新的国际港口,但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在经济方面,上海的产业依然以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新的、高科技的产业未形成优势,而且受到北京、深圳的“南北夹攻”。上海尤其需要重视电信产业的发展,香港放开电信管制降低了通讯成本,加剧了电信行业竞争。北京由于是中国的电信中心,在投资方面相对具有优势。上海如果不在电信方面下大力气来弥补竞争劣势,将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第二层城市南京与杭州,省外面临与上海的协调与沟通,省内面临如何发挥自身的聚集与扩散作用和省内其他城市的功能协调与合作。长江沿线各城市港口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长江削弱了长江南岸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其他城市在上海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定位,如何实现由乡镇企业主导经济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还缺乏整体的规划。

(三)北京大城市经济圈。

1.概况。北京大城市经济圈又叫首都圈,圈域半径为150公里,核心城市是北京,第二层城市是天津、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尚未完全形成,形态仍不完备。相对于其他两大经济圈,经济实力最弱,乡镇企业不发达,尚未形成第三层城市结构,即北京对更小的城市的聚集与扩散效应还不明显。圈内城市缺乏发展轴线,北京与天津之间又缺乏发展空间,目前是北京与天津蔓延式地扩散。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由于城市定位原因,很有可能形成“双核”结构。北京申奥成功将大力推进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北京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步伐,提高北京的积聚和扩散能力,城市圈将迎来很大的发展。

2.特征。经济圈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北京的极化效应,其优势是:(1)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及其对中国经济有巨大影响力。(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最多,高达134.66万人,专业科研机构密集。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虽然排在第二,但北京的在校大学生人数22万多人,排单个城市首位。(3)大型的国有企业总部大多设在北京,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强,这些公司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将增强,进而增强北京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4)北京是中国的电信与信息中心,在信息社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劣势是:(1)北京政治文化的强影响和天津经济的弱影响使“双核”模式较难运作,而北京与天津相距太近,不具备扩散空间,无法依靠两个城市带动中间城市的增长,也缺乏腹地作为纵深来扩散。(2)北京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得其接受辐射的能力较小。(3)北京的经济实力较弱,无法起到“发展极”的作用。(4)缺乏发展轴线,大城市蔓延式扩散速度慢,效果差,不利于经济圈的形成。

3.发展障碍。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实际上是位于中国总的城市层次体系结构的顶层。当时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关系并不密切,北京是作为政治中心向城市体系起辐射作用,当时的城市体系是首都--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城市--城镇。随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意味着中国总的城市层次体系“双核”的形成,即“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分离。另外,北京在企业制度创新、人员自由迁入、市场准入方面相对控制较严。

天津与北京相距太近,抑制了天津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实力都较弱,由于北京并非商业与贸易中心,相对来说,圈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很难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些城市目前也没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依靠核心城市较快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其他两个大经济圈都经历过乡镇企业--小乡镇--小城市的发展道路,有非常坚实的城市基础。北京大城市经济圈如果单靠北京自上而下的扩散功能,很难发展起来。

二、政策建议

1.香港大城市经济圈。作为香港,笔者觉得应该打“国际牌”。应该利用“一国两制”的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国内城市采取“人无我有”的竞争策略,对国际城市采取“人有我优”的竞争策略,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由于香港的人口受到限制,无法扩展,社会分工的演进主要是落后产业的转移与淘汰,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香港并不具有人才优势,所以香港应坚定不移地实施“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加快产业转型步伐,重点发展金融、航运与旅游业,加强金融创新。香港应尽快实现与深圳的二十四小时“通关”,架设与珠海联通的跨海大桥,加强香港的物流中心的作用,进一步降低香港与第二层城市间的交易成本。进一步采取措施方便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加强两地的人员往来与经济合作。

广州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广州作为境内GDP第三大城市,在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后,应寻找机会提升广州在国际的影响力,努力营造区内“双发展极”的作用。从发展轴线大的策略上来讲,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巩固广九线的基础上发展广珠线。第二阶段应是考虑广长(长沙)线、广(南宁)线和广厦(厦门)线的三线发展。做到“五线汇广”,发挥广州的地理优势,进而促进香港的发展。深圳与珠海应发挥海洋优势,城市海景资源在我国仍属于稀缺资产。可以参考摩纳哥和法国尼斯嘎纳的经验,建设“海景+金融+高科技”或“海景+电影+旅游”的新模式。圈内城市尤其需要重视发展教育和引进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创业环境,吸引外地人才的加入,弥补圈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的缺陷。

2.上海大城市经济圈。上海要抓住机遇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同时要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银行、大证券公司、大保险公司将总部迁往上海,尽快确立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继而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进驻。要加快上海新港口的建设,提升上海航运与贸易地位。另外,上海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打“文化牌”,创造更加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的国际性活动,来提升上海的国际化环境素质。上海还应该将自己的传统产业与文化相结合,例如汽车行业,上海可以举办“汽车大赛”与“汽车大展”来提升上海在汽车行业的国际地位。上海在企业创业、人才流动方面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在区域合作方面,要有国际大都会的胸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眼睛盯着海外的同时,把对圈内城市、国内城市的服务和协作搞好。上海的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为上海在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之间留下了空间,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创业与就业环境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加大上海产品的技术含量,可以为上海产品创造优势。

在基础建设方面,要考虑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如果能把江北城市、通过宁波把浙江东南城市纳入经济圈内,将大大提高经济圈的实力。圈内城市应加强总体的规划与协调,要建立圈域经济协调机制,尽快形成圈内城市的合理分工体系,发挥每个城市的长处,提高整个经济圈的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圈内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建设中国最密集的文化旅游区。要处理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在依靠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克服乡镇企业难以形成积聚效应和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

3.北京大城市经济圈。北京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多的城市,北京应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企业制度学习和演进,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强化企业的积聚效应。北京应利用中国电信与中央新闻媒体聚集的优势,充分发挥文化中心与信息中心的作用。北京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大力发展,一是建设中国的影视制作中心,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韩国这几年电影业发展很快,我们相比韩国有大得多的国内市场,理应把蛋糕做大。二是教育中心,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可以成为非常赢利的行业,北京具有大学与科研中心集中的优势,要逐渐建立好的机制培养自己的教育产业。三是中国的高科技中心,北京应建立更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北京科技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国的“硅谷”。四是可以考虑卫星城策略,例如能否利用品牌优势,建设北大城、清华城、央视城等。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例如牛津城。

天津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要研究如何发挥天津的扩散效应。圈内其他城市一方面要尽快确立城市经济发展的方针与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与北京的经济联系,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要探索经济圈内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例如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发达三大城市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