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7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新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学生参与少,学习呈现应付状态,导致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需要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需要主动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急不可待。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1.在初一年级4个班、初二年级个6班通过实践论证这一课题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可行性。

2.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相关课堂实录,将优点及时用运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初一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要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课题启动后,课题小组成员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按实验方案、实验计划井然有序地进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经历学习——讨论——实践——改进——验证——确定——总结七个环节,课题小组成员采用自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研究课堂数学教学设计,形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的共同发展。课题研究很顺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观念的转变比技能的进步更重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在实验过程中采取自学、外出学习、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派课题组成员先后到省、市、区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学习,看光碟展播,请区教研室专家亲临指导。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中学教学》、杂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大量的书籍中吸取营养,在学习中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用《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导课题研究,把实验目标落实到实处。

2.制定研究措施,科学管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课题组的领导和实验教师共同拟方案、聘专家、学理论,结合实验展开研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领导坐阵抓课题研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有效地结合,力求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研究过程科学化,实行定时研究、定时汇报、定时督查、定时指导,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每次研究活动定专题、定人员、定内容、定方案,做到有记录、有成果;对实验中的系列效果进行阶段性总结、论证、评价,加强个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实验步骤程序化,实验教师先独立操作找良方,再集体研究定良策,后改进验证成定论。资料管理规范化,建立资料信息库,教师研究所写的教案设计、教学论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实验报告和亲手制作的学具等收集起来,分类保存,作为验证实验的依据。

3.研究教材。

初中数学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二、三、四册的教材内容,并对教材中的各章节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教材分为三种类型,即适合学生活动内容34节、基本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41节、不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12节。又将前两种类型的教材内容分为两种形式的教学,即课堂数学教学活动课和课外数学实践活动课。

4.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用新的数学教育观、新的教育策略、指导教学工作。在研究中,将课题研究、备课组活动、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变传授式教学为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综合型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分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分组活动大多采取班内分组,有时也打破班级界线进行年级分组,班内分组是主要方式。组织形式依据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空间而定,在合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活动。活动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思维方式和活动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质决定,方法灵活多样。可结合相关教材创设形象、直观、富有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的素材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猜一猜、测一测”等系列自主有序栏目,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问题情境法、引导法、类比法、观察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活动作业法、表演法等是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探索式教学,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空间,将开放式问题带进课堂。这些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自主”中求得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三、研究成果

1.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教学法方法先进了,教育行为规范了,教育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课题组六个成员在一年内,写了20篇教学论文,其中2篇发表,16篇获国家、省、市级奖,3人优质课获奖,有6人教学设计获市、区一等奖。

2.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除动手操作外,还自制了很多学具,有20名同学获市、区级奖。

3.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思维能力增强了。经过动手操作、猜测、观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提问,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解决问题考虑周密、全面,解题速度快,思维敏捷,能一题多解。经常写数学日记,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写成数学小论文达50篇,有10篇获市级奖。

4.建立了具有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边实验、边总结,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1)合作交流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时常可发现小组成员参与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参与量明显就少。如果我们在合作前给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对合作内容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想法,再与同组合作,这样合作的质量有可能更好,参与就有可能会均衡些。

(2)合作讨论前教师所提的要求需要可操作性,需要记录讨论结果.

从这些课看,有部分教师在讨论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讨论步骤,学生就很难把握,讨论就成了“沙龙”,说到哪儿就滑到哪儿?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考虑到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法或有一定规律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结果或方法进行记录并整理,这有利于汇报,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讨论的有效性。如武同辉老师《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将已知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并写成两类问题,一类是想考考同学的,另一类是想请教同学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新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学生参与少,学习呈现应付状态,导致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需要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需要主动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急不可待。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1.在初一年级4个班、初二年级个6班通过实践论证这一课题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可行性。

2.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相关课堂实录,将优点及时用运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初一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要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课题启动后,课题小组成员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按实验方案、实验计划井然有序地进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经历学习——讨论——实践——改进——验证——确定——总结七个环节,课题小组成员采用自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研究课堂数学教学设计,形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的共同发展。课题研究很顺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观念的转变比技能的进步更重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在实验过程中采取自学、外出学习、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派课题组成员先后到省、市、区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学习,看光碟展播,请区教研室专家亲临指导。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中学教学》、杂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大量的书籍中吸取营养,在学习中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用《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导课题研究,把实验目标落实到实处。

2.制定研究措施,科学管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课题组的领导和实验教师共同拟方案、聘专家、学理论,结合实验展开研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领导坐阵抓课题研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有效地结合,力求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研究过程科学化,实行定时研究、定时汇报、定时督查、定时指导,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每次研究活动定专题、定人员、定内容、定方案,做到有记录、有成果;对实验中的系列效果进行阶段性总结、论证、评价,加强个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实验步骤程序化,实验教师先独立操作找良方,再集体研究定良策,后改进验证成定论。资料管理规范化,建立资料信息库,教师研究所写的教案设计、教学论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实验报告和亲手制作的学具等收集起来,分类保存,作为验证实验的依据。

3.研究教材。

初中数学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二、三、四册的教材内容,并对教材中的各章节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教材分为三种类型,即适合学生活动内容34节、基本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41节、不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12节。又将前两种类型的教材内容分为两种形式的教学,即课堂数学教学活动课和课外数学实践活动课。

4.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用新的数学教育观、新的教育策略、指导教学工作。在研究中,将课题研究、备课组活动、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变传授式教学为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综合型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分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分组活动大多采取班内分组,有时也打破班级界线进行年级分组,班内分组是主要方式。组织形式依据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空间而定,在合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活动。活动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思维方式和活动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质决定,方法灵活多样。可结合相关教材创设形象、直观、富有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的素材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猜一猜、测一测”等系列自主有序栏目,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问题情境法、引导法、类比法、观察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活动作业法、表演法等是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探索式教学,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空间,将开放式问题带进课堂。这些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自主”中求得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三、研究成果

1.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教学法方法先进了,教育行为规范了,教育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课题组六个成员在一年内,写了20篇教学论文,其中2篇发表,16篇获国家、省、市级奖,3人优质课获奖,有6人教学设计获市、区一等奖。

2.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除动手操作外,还自制了很多学具,有20名同学获市、区级奖。

3.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思维能力增强了。经过动手操作、猜测、观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提问,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解决问题考虑周密、全面,解题速度快,思维敏捷,能一题多解。经常写数学日记,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写成数学小论文达50篇,有10篇获市级奖。

4.建立了具有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边实验、边总结,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1)合作交流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时常可发现小组成员参与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参与量明显就少。如果我们在合作前给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对合作内容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想法,再与同组合作,这样合作的质量有可能更好,参与就有可能会均衡些。

(2)合作讨论前教师所提的要求需要可操作性,需要记录讨论结果.

从这些课看,有部分教师在讨论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讨论步骤,学生就很难把握,讨论就成了“沙龙”,说到哪儿就滑到哪儿?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考虑到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法或有一定规律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结果或方法进行记录并整理,这有利于汇报,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讨论的有效性。如武同辉老师《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将已知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并写成两类问题,一类是想考考同学的,另一类是想请教同学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