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8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一)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淳朴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真善美。“凤凰”是充满神圣感的地方,因它的文化氛围,因湘西的淳朴,因古镇的厚重。《萧萧》一文又一次地将凤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娇羞欲滴的脸孔。

  萧萧在湘西就如叹息一样轻微,沉入水底不会漾起过多的涟漪。然而,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儿漂亮的不多,自给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萧萧只是万千尘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颗。作为童养媳,她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害怕成为城里短头发,穿洋服的大学生;被长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后却幻想和他一起去城里去自由;逃跑失败后等待着被“沉潭”还是“发卖”;生了儿子后却继续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与自由,落后与文明一次次与他擦身而过。 萧萧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凭月光再皎洁也无法将她照透。静默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因为她实在婉约得犹如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她早已不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这个女孩子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才十二岁,就出嫁,事实上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变成妇人的萧萧,并没有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没有使她害怕,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恐惧,她也知道这是明明白白的罪证,于是她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现了。所以,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自然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好象生气流泪骂人都是应尽的义务,做完便也罢了。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然而,既便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萧萧的命运带有这样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女学生”,是这群人,引进了自觉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 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沈从文先生就像是遥远故乡的使者,用文字絮絮地向世人传递着湘西的文化与印象。他不停叙说着底层平民的生活,丝毫不抹去人们透露着的愚昧和封建,用着他那扎根在故乡生活的土壤的语言。故事中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刻刻都是小高潮。不要矫情的语言,日常对话更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自在状态”。凤凰,是在这种内敛中舒张开来的。沈老先生赋予她的厚重文化,她会接纳;现代社会赋予她的先进文明,她会接纳;旅游开发赋予她的喧嚣人流,她会接纳。她是拥有多大的胸襟!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二)

  读完《沈从文精选集》后对沈从文及其文章有了很大的感触,曾在高中时便十分钦佩沈从文,敬佩于他能够只上几年私塾便可写出许多柔软的、充满乡情的文章,敬佩于他能将家乡湘西那方水土描写的那么纯净、美好,使人心神向往。

  沈从文骨子里是水,他的文章几乎都离不开水。无论是湘水或是沅水,他总能把水写的那么多情于妩媚,我这里说的“妩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赞扬。他会在《沅陵的人》中写“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在大石细沙间漱流。”让人体会到水的那种清澈与柔美。凤凰的水哺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也从湘西的水中找到了开心与快乐。

  沈从文笔下离不开水,也离不开商人、水手和妓女,他的文章里时常会涉及到泥腿的水手、在吊脚楼上将眉毛扯得很细的女子和穿着毛皮大衣的商人。但无论是商人、水手还是妓女,在沈先生的笔下都那么真实,丝毫不让人感到夸张做作。他笔下的水手热情豪放,有情有义,肯为心爱的女人拿出所有的积蓄,而且十分开心,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丢人的事情。他笔下的妓女痴情执着,努力认真的生活,不会被别人嘲笑和看不起。他笔下的商人多是淳朴、老实、诚实,不像印象中的商人奸猾、刻薄。字里行间总能体现出沈先生对养育他的那片土地、那片水乡的热爱。也仿佛只有湘西的淳朴,方能养育出沈先生那样的人。

  沈先生的文字平易近人,不像鲁迅先生那样,所写文字皆是晦涩难懂。沈先生的文字仅是为了湘西那片风景而流淌。如若没有沈先生,也许到现在我对湘西还是一无所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一片小天地中,似乎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仍然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生活,固守着从祖先那流传下来的传统,以一种简单、宁静的方式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日子,那么传统却又质朴。

  对于沈先生笔下的人物,我还是颇有感触。先说柏子吧,当船只一靠岸,吊脚楼上的歌声便会响起,接下来的事不言而知,直到女人将柏子身上的香粉、雪花膏搜完。柏子将身上的铜钱倒光,便又点燃废缆子快乐的回到船上,期待下一次的相聚。这样的生活,不知道是该同情还是羡慕,同情他那令人悲悯的生活,羡慕他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还有三三、翠翠等一批令人悲悯但又热爱的乡间生灵。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三)

  看完沈从文的《三三》之后,我感觉《三三》带着很浓烈的《边城》的味道,同样些湘西村寨;同样淳朴的少女,翠翠,三三;同样怅然若失的年少感情,读起来别是一番风味!

  三三本身也是一个爱情的悲剧,自己深爱的男子突然死去,三三那爱情的梦瞬间粉碎,她的幻想和渴望瞬间崩塌… …但从文中,我们却感觉不到什么“悲伤”的味道,沈从文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爱情悲剧来把现实与理想的世界相连接。因为沈从文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

  对于三三来说,她的世界是残酷的。外面的世界不断照常变化着,这是她曾经开启往后再也无法打开的一扇门,也许,她还没来得及完全打开,门就紧紧地关上,她再也没机会看到门后面的世界。

  而三三也和她的母亲一样,曾经想着到外面很远的地方,邂逅过一段来不及开始的姻缘,也想过“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但后来却嫁给碾坊的主人,在丈夫死后,成为碾坊的主人,满身糠灰,过着一日复一日的平静的生活,因为她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出去了… 她早就放下所有,深深的扎根在这片山水之中。但,谁又知道她心中是否后悔了,遗憾了?

  其实,也许母亲的命还是三三的命运,也许三三会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女人,最后自己静守。

  孰不知,人生是一场残酷的游戏,有喜,有怒,有哀,有乐… …那只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并没有影响她的道路,路是由自己走得,只要自己坚定信念,不再像母亲一样重蹈覆辙…但,人生没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瑕疵,缺陷,但却正因为这些小瑕疵,人生变得更完美… …

  时光的潭水即使在多么激荡的波澜后也会平静如初。而那些经年的哀伤,也沉在潭底,被人遗忘,但永久在本人的心中,在她的凝望或深思中,在她夜深的梦中,那抹哀伤如一抹霞光,折射在水面上,照见曾经的岁月。

  沈从文先生,感谢你,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感悟,我明白人生并不是你想的一样完美,有些瑕疵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朝着瑕疵前进,做一个“完美的人。”

  沈从文先生,感谢你!(www.un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