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开题报告(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8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