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律一段时间会被打回原形(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8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03

  再来说自律,其实,它本身并不靠谱。

  自律需要你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情,但这个过程会消耗一个人极大的能量。

  自律是有极限的,而且根据人脑的进化来看,保持惯性力量的大脑边缘系统已有数万年,而人类用于自律的大脑灰质额叶仅有几千年历史。

  自律想对抗惯性,显然很难。

  有的人十年寒窗考上了大学,心想着熬了那么长时间总算该放松放松了。于是,他们大学处于放纵的状态。

  这是一种道德许可,潜台词是:“我已经付出那么多努力了,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好容易通过自律取得了小成果,但很快就堕落得一塌糊涂。

  文雪,一般是晚睡晚起。

  为了成为早起者,文雪不管晚上睡多晚,每天早上听到五点的闹铃,虽然很困,也强迫自己从床上挣脱下来,持续地坚持着。

  很困很累的文雪,工作效率很低。她又不想放弃早起计划,甚至因想到放弃早起而产生一种负罪感。

  终于,坚持一段时间,她实在扛不住了,回到以前作息,她感觉很舒适。

  如果一个人自律一段时间被打回原形,是可以理解的,他要不断地和自己的惰性抗争,不断强迫自己坚持下去,太累、太辛苦了。

  回到原形,他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也不愿再次尝试做出改变。

  04

  如何才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想做的事情?

  一定要愿望非常强烈,是自己本能性地想要达成一个目标,不受任何人的影响,而且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当你随便想想某件事情,大脑也是司空见惯了;

  但当你想做某件事情强烈到极致时,大脑会注意到你发出的指令,并优先处理。

  一个人的内向驱动力至关重要。

  它代表了他的个人意愿,不受任何人左右。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什么,也充分了解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仍然义无反顾去坚持、去做。

  哪怕最终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他也问心无愧。

  对于他来说,努力过,争取过,便是释然。

  他沉浸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大于付出感。

  选择越多,人越容易纠结。

  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路,扎实地积累沉淀;

  有时没有退路,反而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无穷的潜能。

  循序渐进地拉伸自己走出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出了稳态原理,说明了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总是用手提重物,他的手上会长出厚厚的茧子;

  一个人经常跑步,他可以相对不费劲地跑8000米;

  一个人经常练习高抬腿,他能够抬得越来越高;

  一个人经常读深奥的书籍,他能轻松读他人觉得很枯燥的书;

  一个人经常练钢琴,他能记住很多的谱子并弹奏出来。

  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稍微有挑战的事情,由于人的身体和大脑有一种偏爱稳定的倾向,它们就会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我们,以便回到原态,保持舒适感。

  身体越锻炼越有韧性,大脑越思考越灵活,我们比自己想象得更有开发的潜力。

  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到,先从一点点做起。

  不断地量化自己的目标和进度,进行自我反馈,设置适当奖励

  将比较复杂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小目标稍微有一点难度,但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够相对轻松做好。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距实现自己的重要任务近了一些,这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和小成就感。

  拆解任务,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并且按照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会让你有条不紊地做事,而且你享受自己的每一份进步,这也是一种乐趣。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度,就有了一种对于任务的整体掌控感,免于焦躁和恐慌。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如果实现一个目标,可以吃顿大餐、去旅游、买件漂亮的衣服,这都会激发我们做事情的动力。

  将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情,固化成我们的习惯

  想早起、想锻炼、想阅读、想提升自己,就要坚持去做,每天都去做一些,每天都取得小小的改观。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以前你觉得很难做到的事情,自己已经做到。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和他超常的自律有关。然而,有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95%是自动反应或应激反应,即习惯。

  不管成功与否,我们的现状都源于习惯的力量。

  基于此,不断强化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动,让它们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一经养成,无需刻意去想、去做,都已成自然,看起来毫不费力。

  自律一段时间被打回原形,你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自身非常强烈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并把一系列有些挑战性的行动固化成自然的习惯。

  作者简介:彩红,喜欢读书、聆听音乐、品悟生活,写一些温暖、有力量、治愈系的文字,追求平和、喜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