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8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三、“精读博览创新”为突破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读就是在课堂上以教材为本,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学会摘录好词好句,时时吟诵,学会感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自读、自悟、自得”;教材处理上改变了面面俱到的弊端,把握教材特色,联系学生实际,突出课文重点,进行合理取舍。

  博览就是放手让学生浏览书报、杂志、博览群书,开拓眼界。博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博览的主要形式。我校是一所省级艺术示范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起来也格外丰富多彩。办“报”让学生作一名美术编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品“古诗”让学生学做一名诗人,为学生提供展示的乐园。演“剧”让学生作一名业余演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作一名演说家,律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和动员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向社会、大自然,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实践操作。假期中搞“搜集性”研究学习,开学后进行完善、充实,形成大规模的展室,并在走廊上展示学生的作品,有图片收集、诗文画报、作文展评等,供学生参观、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兴趣小组,每学期各个年级组都会涌现出“故事大王”“小小演说家”“古诗背诵大王”等,各个班的大阅读活动开得丰富多彩,阅读汇报课面向家长开放,“小手拉大手”读书节活动掀起了家庭读书热,摘记、日记、手抄报等成了同学们的珍爱之物。好多同学自编《童话集》《个人作品集》《日记集》《诗集》等,并有多篇作文获奖或在报刊发表。2

  四、以语文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为新的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我们就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连接点。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研究。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三)学生生活积累、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我们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各位专家们的批评指导,我们将勤于思考,扎实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三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指导方法不当有关。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主宰课堂的圣人。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我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应体现语言的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1.悉心指导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当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愉快地用心体验,在品读,感悟,玩味,思考的基础上,去面对文本时,这种阅读才是有效的。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就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学生预习得充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这必然促使教师更多地去研究课堂,会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对预习的要求,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供学生参考:一是生字的预习应该抓住重点字词,对于音形义,设计一些识记的小窍门。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不解其义的语句。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读准字音,注意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地方,最好在书上写一写。二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品析课文题目的精当等,有机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对课文精彩的语句有独到的见解。三是了解课文整体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由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四是质疑问难,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预习可以很好地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教学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要掌握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二是深研教材。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了解全册教材,再深入到每一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无论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明确了解。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熟知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

  3.尽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内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

  课堂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2)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参与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断感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3)教师要鼓励为主。要用不断的鼓励,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贵在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3)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要让学生能沉得住气,不是“浅尝则止”,而是不断去探寻,去感悟。

  4.全心开展各类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内是不够的,应该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鼓励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能对每个人有着为生命奠基的意义。因此我做到上好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并且开展了各类活动,如背诵比赛、集体诵读赛、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用心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最优教学。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我努力做到在研究的每一次实践中,要多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样才能促进研究,并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