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客户”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来源: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储小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从报上得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逝世了。自己学习研究管理学、讲授管理学已有些年头,自然对德鲁克十分敬仰。这几日我抽空看斯隆写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发现德鲁克写的“为什么《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是必读之作”一文置于篇首。读罢,发现他的一个提法很值得深思。他说:

“像其他职业人士——如医生或律师——一样,职业经理人也有‘客户’:企业。他注定要让自己的兴趣服从于客户的意愿。对客户负责任是‘职业化’的特征。”

职业经理人的“客户”就是企业。既然如此,按市场经济的本义,每个人只有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让客户满意,自己的利益才能实现。譬如:医生只有不断为病人看病,能有效地解除病人的痛苦,他才能为患者所认同,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人生意义。律师也如是,各种专业人士也都如此。如果职业经理人总是报着“打工”的心态,漫不经心地糊弄着自己职位,那他就是怠慢了“客户”,即他所服务的企业。他不仅没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且在浪费资源,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贬低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如果总是让客户觉得不中意,那其价值自然就贬值了,最后就被市场淘汰了。进一步言,如果经理人有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总想暗中做手脚,瞅机会捞一把,那就是在坑蒙诈骗企业这个“客户”,这就是一种不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了。那就不仅被逐出经理人市场,而且还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当然,经理人也有权力选择“客户”。如果“客户”刁钻奸猾,经理人可以“良禽择木而栖”。这对“客户”也是一种市场激励和约束。有好产品,不愁没有好客户。就像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企业作为经理人的“客户”,自然就是经理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购买者。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但经理人的知识和技能却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不象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买了以后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和处理。这种特殊的产品与活生生的“职业经理”这个人连在一起,你无法剥离这两者。“经理这个人”有自己的思想、利益动机和情感,他虽然向企业卖出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但依然可以操纵自己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使用程度和使用状态。痛快时,可以为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高兴时,可以分内分外,责无旁贷,尽心尽力;不满时,可以阳奉阴违,消极怠工,甚而中饱私囊。诚然,企业可以加强制度化管理,但再完善的制度总有它鞭长莫及之处,总有它难以企及的角落。企业买来了职业经理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却难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自然是有苦恼。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并不能在所有权上买断经理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甚至也不能完全拥有这种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支配权。企业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效化解职业经理人的“打工”心态。伟大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伟大的经理人、通用汽车公司数十年的掌门人斯隆说“公司业务的有效成就以及最大的进步与稳定是通过让管理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而实现的。”

怎样做到这一点?通用汽车公司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用“红利计划”。通用汽车的管理者们往往更加意识到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于是通过红利计划,使员工所获红利部分或全部体现为通用汽车的股份。这样也就给了管理者一个激励,使每个管理者有可能获得与他自身工作业绩相当的报酬,让他能够一直在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而如果他们仅仅是职业经理人则很难达到如此的程度。红利计划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种经济报酬,而在于该计划的有效实施使通用公司建立了一个所有者-管理层团队利益兼容的机制。这是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基业常青的伟大公司的一个重要根基。

红利计划不仅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且也是一种企业文化规则认同的基础。因为它与通用公司的分权管理、激励员工实现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契约。真是“将你心换我心”才能“始知相忆深”啊!

“打工”一词在当代中国极为流行,“打工”心态如此普遍严重,何以能形成有竞争力的组织能力?企业主痛恨“打工”心态,呼吁员工不要有“打工”心态,看来都不能奏效,关键要从利益机制和诚信上化解员工的“打工”心态。否则,企业如何能持续成长壮大?职业经理人也要从根本上树立职业精神,总是报着“打工”心态,不仅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而且受损失、遭淘汰的首先是你自己。看来,企业主、管理者、员工三者之间真要来一场泰勒所讲的“心理革命”啊!大家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职责,都要对他人的利益多一些考虑,都要寻找各自利益的结合点。这样,企业就能买到一个“好产品”,经理人也能尽职于一个“好客户”。

谨以此文纪念德鲁克大师。

https://www.un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