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事迹材料(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四

  李保国近年常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喝不愁——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相信,你只要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李保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淡泊名利,安于奉献;一心干事,别无杂念。

  有人曾问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杨双牛说:“许多人都问过我这同一个问题,都觉得我不给李老师钱,他就不会这么卖力地在村里搞服务。”

  “其实,李老师根本不缺钱,但他又没钱!他在岗底搞技术服务,不仅有课题经费,还有项目经费,少则几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可这钱一分也不属于他个人,一分一厘都要用到科研课题和扶贫正道上。”杨双牛十分了解李保国,对于别人的误会和诘问,他感觉有些不解和气愤。

  李保国与杨双牛也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我李保国在课题和项目资金上绝对是个‘铁公鸡’。钱经我手不假,我只是个‘过路财神’。凡经我手的课题费、项目费,谁要想打歪主意,没门!”事实就是如此,他无论在哪里搞服务,既不拿工资,也不占股份,不但自己不挣钱,有时还倒贴经费。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李保国说。

  当年在岗底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多数老百姓起初并不买账。“很好的苹果套个袋子,不透气不着光,烂了咋办?”果农有顾虑,李保国不争辩,他赔着钱给技术打包票,自己拿出5万元买了30多万个苹果袋,开始在农民果园搞试验。他还许诺:“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秋后一比,农民信服了,套过袋的苹果一只能卖50元,当场就有果品商订购。套袋技术从此迅速推广开来。后来,依靠李保国独创的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岗底村的“富岗”苹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创造出一只苹果卖到100元的神话。

  李保国活着的时候,前南峪村民把他奉为恩人,把他一心为民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部分里有李保国的身影……

  这种来自农民兄弟的热情、尊敬和爱戴,最打动李保国。

  有一次,李保国行车至内丘县摩天岭村时遇上交通堵塞,进退不得。村民们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位老乡喊道:“把我家院墙推倒,让李老师的车过去!”不容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将路边那个农家院完整的土坯墙扒开三米多宽的缺口,让李保国的车顺利通过。

  “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流。为了这些农民兄弟的真情,我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能量全部贡献出来。”李保国真诚地说,“做老百姓喜爱的‘农民教授’,我值了!”

  2015年,李保国57岁。有记者在随他进山的路上问他:“想过以后再做点什么,过什么样的日子吗?”

  “我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到时候,也许就和老伴儿找个小山村住下,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李保国双手紧攥一下方向盘,轻踩一脚油门,车在山路上飞驰起来。窗外飘过的那流淌不息的绿色,才是他心底的挚爱。

  “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李保国慨叹一声,黝黑的脸庞上浮出那熟悉的憨厚笑意,随着车子在山路上颠簸,荡漾着、荡漾着……

  五

  被誉为“黄金水果”的红树莓,果实为聚合浆果,柔嫩多汁,营养丰富,兼具止渴、祛痰、解毒等功效,可深加工为树莓酒、树莓饮料和口服液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14年,红树莓做“媒”,把李保国和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董事长周岱燕二人牵到了一起。

  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李保国决定把红树莓列入他的课题组重点科技项目,给予全力技术支持,并作为健康产业实干一场。因此,红树莓项目也成了李保国生命中最后两年内投入精力最大的项目。

  从结缘红树莓那天开始,直到他离世,这两年的时间里,不管多忙多累,李保国几乎每周都要独自驱车200多公里以上,从行踪不定的外地来到南和县红树莓基地,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帮助搭建高水准红树莓技术平台,李保国热心且无偿地调动和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源,帮助联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投入其中。短短两年时间,周岱燕与李保国结下了“亦师亦友亦兄弟”的深厚情谊。这两年红树莓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产品,都凝结了李保国的心血和智慧。

  2016年4月10日,当周岱燕第一时间接到李保国助手传来的噩耗时,顿时泪雨滂沱,悲戚难耐。手机两端同闻哭声,同哀共泣,其情难言。二人只言片语地相互劝慰,也显得那样苍白无助,竟一时语咽,任凭电波在时空间绵延……

  4月12日,周岱燕送完李保国最后一程,返回邢台时已近黄昏,他呼唤着老友的名字,仿佛和他一起回到他们的红树莓基地。夜深了,基地的灯还亮着,透过明净的玻璃窗,他分明看到,李保国和他的学生们又在埋头工作了……

  如今,李保国生前最为关切的红树莓新品种研制攻关已进入冲刺阶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国一号”“保国二号”即将面世……

  六

  “清明小长假,李教授就没有休息,还在邢台谋划岗底的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深加工项目,没想到这才几天工夫,就再也见不到他了。我觉得,李教授他就是累死的!”杨双牛双眼噙满泪水,伤心不已。

  “李老师用科技帮助前南峪脱贫致富,30多年扎根太行山,为前南峪人民作出的贡献,俺们永世不忘。”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语声里伴着啜泣。

  云幕低垂,太行静默。

  邢台、石家庄、保定,惊悉李保国去世消息的人们纷纷自发聚到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缅怀这位以身报国的“太行新愚公”。

  自4月10日凌晨李保国离世,许多人一早就自发从各地赶来,敬送来的花圈、花篮,从他家绵延到千米之外。12日上午10时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前来为他送别的干部群众达到上万名。

  岗底村的农民王海奎12日凌晨3时起床,带着病体乘大巴一路颠簸而来,就为送一程10多年来帮他致富的“邻居老李”。

  杨双牛泣不成声:“李老师,我们还等着您的项目报告呢,说好了的事你还没办就走了。你可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怎么这次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