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es展会观后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2015年1月6日,一年一度的CES(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在拉斯维加斯如期举办,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和同时新品发布乏力,也遭致诟病甚至有人认为CES已形同鸡肋,不管怎么说,你眼中看到是其实是你想见的,这取决于你的视角,去年的CES 2014共吸引了16万人参会,参展商数量达到了52326家,这场盛大聚会中总有你感兴趣的东西。

  乐视:语不惊人死不休

  纵观整个2015年,引人注目的IT企业,除了年年都上头条的苹果和发布了两次坚果手机的锤子,就剩下这个做了无数PPT、开了无数发布会的乐视了。CEO贾跃亭也在过去的一年中因为其个人言论而毁誉参半。在去年年底宣布与阿斯顿马丁合作进行电动跑车的战略合作后,乐视又与Faraday Future在车联网交互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合作产品为电动超跑,竞争对手瞄准特斯拉。

  概念车FF Zero1

  从外观上看,Zero1是完完全全的IT企业的作品,是比赛车游戏还要概念化的极端未来式的设计风格,很难在传统车企的产品中见到。即使是宝马的i系列,跟Zero1相比也还是显得保守了很多。根据介绍,这辆车的挡风玻璃和顶棚相连,均为玻璃材质。内部设计十分精致,座椅设计灵感来自NASA的0重力座椅,头枕中间是安全系统。

  Zero1还定制了头盔,氧气将由头盔输送。方向盘设计上支持将手机放到中央,螺旋桨仪表盘是FF的DNA;由于ZERO1采用了轻型材料,所以尝试了新的设计,将座椅尽可能前移,整车实现了完美的泪滴状流线造型。氧气、头盔、NASA……这么多元素结合在一起,是不是会让驾驶者感觉到自己开的并不是车,而是航天飞机呢?

  福特:花活儿繁多

  虽为老牌汽车厂商,但福特早已是CES的老主顾了。已经是第九年参展的福特在夺人眼球方面从不技穷。

  根据展会开始前放出的风声,除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智能互联和开源车载系统等,福特还准备和谷歌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与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方式不同,福特是通过搭配激光雷达和传感器实现对周边物体的感知,进而绘制3D地图,并以此判规划行进路线。

  宝马:不失驾驶本质

  在CES 2015展会上,奔驰F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车大亮全场。而在今年的CES上,与奔驰去年主打“空间最大、乘员最便捷”的F015不同,宝马今年在展会上发布的BMW 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概念车,采用基于宝马i8敞篷版的设计,并且搭载了宝马全新研发的互联驾驶系统BMW CONNECT。它基于云服务打造,可以将用户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前为用户安排好行车路线,同时它还可以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

  通过这套系统,驾驶者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上开始行程之前就可以了解到车辆的电量和提供的路线。这款概念车还搭载具有平视显示系统、带三维视图显示的组合仪表以及一个几乎扩展到整个前乘客的21英寸全景显示器,可以显示车速、限速、导航等内容。

  除了概念车之外,宝马还推出了具有平视功能的BMW概念摩托车头盔。

  可以看出,宝马并没有在无人/自动驾驶上下文章,而是让驾驶员尽可能方便地得到所有和驾驶有关的信息,但驾驶的自主权依然掌握在驾驶员手里。除以上厂商外,奥迪、英伟达等厂商也纷纷将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展会的重点。

  在CES 2016开幕前夕,《今日美国》报在其专题报道写到:“回到近一个世纪前,亨利·福特或许无法想象,汽车有朝一日会被定义为消费类电子产品。但现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的一切却告诉我们,这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常规消费类电子产品不同的是,不管有多少黑科技加持,汽车在本质是依然是将人从A点运送到B点的交通媒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日趋完善,人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放四肢,但道德法规和伦理是否真的允许这样呢?

  在Top Gear第22季中,Jeremy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质疑——当车祸已不可避免的时候,自动驾驶系统会怎样处理?是牺牲驾驶员自己去撞向前车或坚硬的桥墩或墙壁,还是为了保护驾驶员而撞向路边行人或者自行车等其他交通参与者?这种情境看似十分个案,但确实是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

  此外,自动驾驶系统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御能力还亟待考证。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笔者个人更赞同宝马的做法——尽可能的便利驾驶员,但不剥夺其驾驶的自主权。这样,即使所有的高科技系统都被破坏,驾驶者依然能够凭借四肢和大脑进行驾驶。

  技术要造福于人类,这是所有技术被发明的初衷。自动驾驶技术当然是为造福人类而诞生的,但似乎离“实用”二字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新技术从发明到投放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一些厂商甚至已经在在售产品中使用部分自动驾驶技术。

  笔者认为,在可能与法律、道德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新技术应该在研发阶段进行足够多的实验,并认真考量其可靠性,毕竟,0.1%的疏忽可能导致路面100%的事故。从以往的汽车新技术的应用状况来看,保守总好过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