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活动打树花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河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表演形式

  “打树花”表演的主角是三位头戴草帽、反披着羊皮袄的艺人,一位姓钟,两位姓王,年龄都在40—55岁之间,他们的那身行头是为了防烫伤用的。

  在他们身后的近10米高的城墙上,能够看到斑斑锈迹,那是以前打树花留下的痕迹。待滚烫的铁水被倒进城墙前面的盆子里,一位师傅就上场了。

  只见他把手中白色的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

  对于许多第一次观看打树花的人来说,之前的兴趣也许在于它有现代烟花无法相比的民俗表演性,没想到无论它的壮观还是璀璨同样不逊色于火力强劲的烟花,差别只是在颜色上没有那么丰富。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表演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给人们呈献了一出别致的视觉盛宴。

  “打树花”表演者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将高温融化后的铁水用力泼洒在坚硬的城墙上,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打在冰冷的城墙上,迸溅出璀璨的朵朵火花,串起来呈树冠状,随后瞬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表演者会在火花消散之前,打出一轮新的火花,连续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在寒冷的冬日给人们带来丝丝温暖。

  曾经以为“打树花”不难,把铁水泼到城墙上而已。待亲眼看到“打树花”表演后,才知道“打树花”对表演者的臂力和挥洒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气,因此“打树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据当地人介绍,以前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过年,铁匠们为庆祝丰收,利用平时的打铁经验,发明了如今的“打树花”。

  虽然打树花好看,可是打树花的人也要求站得稳,曾经有一个打树花的人因为没站稳而几乎把一勺子的铁水倒扣在头上,导致严重烧伤。

  起源:铁匠发明的过年方式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打树花实际上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三位表演艺人为了让观众保持高昂的兴致,会接连轮番出场。在休息的空当,有位女士好奇地凑上去,想亲自打一回树花,没想到一勺铁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来,只能佩服几位艺人在挥洒自如中体现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据说,2013年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