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题  画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②(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