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达人讲述“实习经”(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实习记者先得适应“被拒绝”

  和国内大学不同,美国大学的暑期要放三个月。我在美国纽约大学修政治学和经济学双学位专业,今年才大一。之所以这个暑假选择回国实习,与其说热情高涨,不如说是被其他同学的热情吓到,只能跟着这股热风走。

  美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不同。纽约大学在一年级传授通识教育,更多学习的是政治、哲学和写作的相关知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怎么接触。基于这一点,我对现在就去银行找实习始终心里没底。

  “去报社实习怎么样?”在与家人沟通中,母亲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全家人一致通过。除了喜欢写作,当个实习记者的吸引力在于,我将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机会了解不同的行业。

  与名人面对面聊天做专访,亦或在大街上“突袭”路人进行采访,这是我和身边许多同学对于记者工作的第一印象。但第一次出征,就发现这是门外汉的无知。那天,我跟着带教老师到沪上一所高校参加一个和国外某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的发布会。没想到我们突然接到消息称采访临时取消。自己的“首秀”就这么泡汤有些可惜,但想到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准备便暗自欣喜。不料,我的带教老师听到消息后指示我立马转方向,就一个全新的选题去采访正在隔壁就餐的来访学者。

  “天哪,这怎么办?!”听到她这么说,我紧张得手心都要出汗了。既然上了战场,总不能当逃兵吧,我在心里默默鼓励自己,径直走向隔壁,在几步路的时间里把几个采访问题翻成英语,然后忐忑地挪动着步伐。

  冒昧打扰学者的结局是:我被拒绝了。好在他们风度翩翩,拒绝我时比较委婉,加上我的老师对此结果也有所预料,最后我深深屏着的那口气又顺利地吐了出来。原来从事新闻工作,首先不是从码字做起,而是适应经常“被拒绝”的工作环境。

  曾经以为,当记者非常“自由”,工作时间很灵活。起初,我对于不用每天去报社报到感到欣喜。但之后发现,“自由”是相对的,很多记者每时每刻都处于“备战状态”,第二天的采访往往前一天晚上才做出最终安排,这几乎等同于一条无形的枷锁封锁着我第二天的安排。

  “双休日”的概念对于记者来说也很遥远,看到报社的老师全都是24小时不关机,有时赶起稿子来没日没夜,曾经收到一封工作邮件是半夜三点发出的。“辛苦”这一词慢慢跻身我对记者这个行业描述的形容词的前列。

  眼下,实习已经接近尾声,思量着我经常出没、蹲点采访的大学俨然快成为我的第二母校,不禁觉得好玩,心里飘过一丝成就感。现在还是会有人问我暑假干嘛不在国外实习,或者说干嘛不去外媒外资实习,我还是不知如何作答,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想这么多,只是一个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一箩筐我没见过也没尝过的果子,让我在这个罕见的酷暑中品尝着酸爽奇妙的滋味。(郑舒雯)

  实现梦想的路上直线不是最短距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阶段,进入大学不知道要学什么,找工作时不知道怎么寻找自己的岗位,似乎除了托亲戚朋友找关系外,只有盲目海投简历、奔走于各种招聘会?

  可能因为读的是专科,这种求职、求学的迷茫感对我来说尤为严重。好在我在大学里找到了一套自认为正确的方法“突围”。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毕业不到一年,我现在已是携程集团松果网市场部品牌合作主管了。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无论是找实习还是今后就业,都是“思路决定出路”。换个想法,谁都能做到!

  与其迷信学历 不如把独门秘技当敲门砖

  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吃技术饭,而是想从事传媒、策划和市场这块工作。可苦于专业不对口,没什么门道。所幸,我对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热情完好地从中学延续到了大学。读大一时,我积极地当志愿者、到公益组织当义工,就这样,人脉渐渐打开了,各种兼职、实习机会自然出现。

  2012年开始准备找工作时,我最想去的是策划创意类的企业,感觉干这一行比较符合我的性格和志向。但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跨专业就业呢?

  我采取的方法是,快速学会一项小众技术,依靠技术敲开媒体公司、创意公司这类企业的大门,先找一份和最终目标沾边的工作,积攒经验

  我的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全职实习,是在“人人网”做技术方面的工作。进网络媒体公司,学计算机专业虽有点优势,但其实并不一定满足网站的现实用人需求。此前,我认真研究网站的招聘启事,也讨教过业内人士,然后专门花了5000多元参加一个FlashAS脚本语言的培训,将这种普通大学生还不太会的代码语言,作为入职敲门砖。果然,这一招很奏效。

  到人人网实习后,我有点“为人不齿”,没怎么磨练自己的技术以胜任岗位,而是通过创意部的渠道好好地学了创意的一些思维模式,臭不要脸地参加创意策划的工作。当然,这样是没法在一家公司走长的,但也就是靠着在人人网的实习经历,我后来包装了一下自己,很顺利地进了一个很小的广告公司当实习生,做创意写方案,初步实现了转岗入门。

  接下来的日子,我东奔西跑,混迹于多个行业的“大佬”圈子,做各种免费劳动力积累自己的案例和操作经验。也因为活跃于各种圈子,我这样一个专科生找工作时,没投过一份简历,最终获得了6家公司的市场部Offer,实现了我最后的转岗需求。

  选行业选企业前 不妨放弃“直通车”思维

  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是学校里第一批敲定工作单位的。但让我更感到自豪的是,我是家族里众多孩子中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家里关系找工作的人。因为,我已经通过这几年的实习,拥有了自己的关系和人脉。

  现在回想起来,实现跨专业转型,操作起来并不难,梦想中的职业也很好实现,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懂得放弃“直通车”思路。须知,在实现梦想的路上,直线不是最短的距离。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或者同学,高考失利,进了一个自己根本没有准备的学校和专业;对将来的出路感到非常迷茫,却又始终不甘心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不得不通过插班生考试、专升本、读二专、考研等方式一步步艰难前行,为的就是就业时有“学历”和“对口”这两件东西。

  乍一看这些东西真的没错,其实我曾经也这样经历过、迷茫过。但只要真正地去求职过,就知道所谓的学历和专业对口,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实习就像谈恋爱深入了解才没有遗憾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真的很对,但很多人在理解和实现的方面可能有失偏颇。

  开个玩笑说吧,女生怎么才能避免嫁错郎,谁能保证这一点?唯一能做的无非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和坚持,或者多谈几次恋爱。所以,找工作也是一样,你不知道行业内部环境,不知道工作内容形式,求职和择业只能变成空谈。而高校就业办的老师也只能非常无奈并不太靠谱地告诫你:先就业,再择业吧。

  就在我找工作期间,昔日的一个学妹也在找工作,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聊天。起初我觉得她很幸运,她今年从一所不错的大学本科毕业,又是学生会副主席,通过学校推荐、家里托关系,去了一家非常不错的银行。

  “梦寐以求”,记得她刚开始入职时非常高兴,因为银行工作就是她的首选,且她不是读金融专业的,学校的推力显得何其重要。但这两个月,我接到她的电话,听出了别样的味道。电话那头,她不停抱怨这份工作很无聊,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升职空间。

  回头想想,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值得反省。多少人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充满着盲目和跟风。因为大家都说某个工作或岗位好,所以我也要去,却丝毫不问问自己是否了解这个行业和工种。如果我的学妹在被推荐前,能试图去买几个理财产品、做一些个人投资甚至到证券公司或别的机构去体验一番,或许在就业时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在我看来,实习就像谈恋爱,如果不去了解对方,又怎么知道对方真正适合自己?

https://www.un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