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为大家带来的是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一】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充塞在我心中的最大感受是感动和崇敬,我为李老师的爱心、童心、真心、耐心、信心和慈父之心而震撼,李老师太伟大了。

  首先,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在于他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在手记一里,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他爱得真实,爱得纯粹,如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生日祝福,以至有人说李老师你对学生太好了,他说他这是在还债;他爱得彻底,如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一直鼓励她;爱得伟大,如教育“后进生”万同的转化;爱得负责任,如对优生的培养。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双向的互相感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幸福者!

  其次,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在于他对教育的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源于此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他对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这个理解,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不是顿然的领悟,而是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他的思想结晶。“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这是李镇西老师十几年教育生活的写照。从参加教育工作起,李老师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如《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可以说,这些阅读,使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给了李老师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有了他对“未来班”的实践。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镇西老师读了更多的书,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导论》,甚至还读了一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书,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如对宁小燕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并在这一时期写下的一系列教育反思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初探》、《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到后来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并写下了近20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再后来还有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探索。我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曾这样评价李镇西老师——李镇西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勤于笔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再有,李镇西老师的伟大还在于他杰出的教育智慧。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比于李镇西老师,想想自己,真是惭愧。首先,在对爱学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上,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渺小。在此之前,自认自己是“爱”学生的,从不体罚学生,从不对学生出现语言暴力,关心学生的成绩,读完此书我便扪心自问,我真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发自内心、无怨无悔的吗?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其次,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自己几乎是空白。李镇西老师杰出的教育智慧与他长期的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

  再有,在教育实践的思考和探索上,回想从教十多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考和探索吗?虽然在教学中有过不少困惑,但却极少花时间去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用说创新了。

  感谢“名师班”,感谢李镇西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虽然李老师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我知道,今后我的教育生活将会因李镇西老师而改变了。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二】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花了几个晚上,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不可学之一,李镇西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笔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镇西师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镇西师算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

  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镇西们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