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案例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预设: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 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 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 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