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复习几种学过的介绍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复习几种学过的介绍方法;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一、 复习导入。

  1. 老师指着板书,与同学们一起回顾课文的大概内容。

  2. 理解怎样才称得上 “奇迹”,什么才算“伟大”。

  过渡:我们伟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了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这节课我们就来仔仔细细地学习课文,一要好好体会长城究竟“奇”在哪里,为什么说劳动人民很“伟大”;二要把这种体会读出来。

  二、 学第一段。

  1.谁来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心找出表现长城 “奇”的词语,在它下面画上小圆圈。(出示:文段一)(圈一圈)

  2.谁来说说你找到那几个词?(出示:标注文段一)

  l 为什么说它超“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播放录像1)

  l 为什么画“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教学生看图理解词语。

  3.作者用什么写法来突出“奇”“长”呢?(打比方 列数字)

  4.看谁能把长城读得超长,超有气势?指导朗读。

  三、 学第二段。

  1. 自读,悟“奇妙”。(播放录像2)

  2. 指名,标“奇”。(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标一标)

  3. 交流,谈“奇”。(整体—部分 结构—作用 列数字 高大坚固 易守难攻 )

  4. 导游,夸“奇”。(看灯片说)

  5. 朗读,赞“奇”。

  四、 学第三段。

  过渡:要是能站在这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会想起什么呢?(出示文段3)

  1. 自读,悟“神奇”。(播放录像3)

  2. 交流,谈“奇”。(比较句子,补充资料 )

  3. 朗读,赞“奇”。

  五、 学第四段。

  过渡: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游览过万里长城,对长城对中华民族给予极高的赞誉:(出示赞誉)

  1. 学完全文你是否知道长城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这些名人慕名而来,又如此动情?(说一说填一填)

  2. 作者之所以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是因为长城 “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因为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写一写)

  六、总结

  的确!读第一段使人感受到长城的雄奇,第二段使人感受到长城的奇妙,第三段使人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神奇,读完全文我们不得不与作者发出同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布置作业:

  4. 背课文第1.3.4段。

  5. 完成17课《训练》。

  6. 阅读课后“资料袋”。

  【教学反思】

  《长城》是人教版语文四年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本文的教学我试图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长城雄伟壮观的概貌和高大坚固的构造;通过朗读讨论和视频欣赏,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敬佩,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重难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对学情和设备没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所以在讲读感悟长城雄伟壮观的概貌后,准备通过看录像,进一步生动直观形象感受长城“奇”长,“奇”美,激发升华感情,以引导孩子用由衷的赞美,磅礴的气势来朗读文段时,卡了,黄了——录像无法播放。

  对学情没有充分的了解熟悉,主要反映在让他们“当导游,边演示边向大家介绍长城”。其实,就是以导游的口吻,复述第二段。但孩子似乎没有“当过导游”,愿意当的同学极少,尽管不知道自我介绍,也不知道介绍景物先要介绍自己在什么位置……更没有预先操作演示过。可他们“奋不顾身”地配合老师,就像当年把几千斤重的条石“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一样,因此十分费劲。一个不行,再来一个还是不像。费了老长时间。要不是为了“上公开课”,我会立即改为学习“口语交际”——当导游。因为本应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更要命的是——不能急中生智,而是急中生乱。本以为看着老师标注红色字体的词语,领悟作者是按“整体——部分”,从“结构——作用”的顺序表现长城“高大坚固”的。当到看一个平时很捣蛋的同学,那天出奇的认真,发言出奇的踊跃,我本让他表现表现,没想到他竟然回答说“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这一句是按从高到低,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因为里面有个“高”字。这下我比他更——蒙了。我本可以巧妙地这样解决:一是让他听其他同学怎样说;二是帮他圆场说“你指的是,瞭望口在上,射口在下对吗?你观察很仔细。”可是,当时急躁了,打乱顺序让学生读书,在插图上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这样通过认真反复读课文,加上直观形象的示意图,从 “整体——部分”,“结构——作用”的观察叙述顺序倒是明确了,但是教学的顺序就乱套了。

  因为我上课一向不好看,而力求实用,一节课讲不清讲不完,下节课再讲。也许这就是“风格”——老牛拉破车。所以那天准备了很多,却讲得很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