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二、繁琐热闹的“上灯”活动

  每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依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筹备、用途问题,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问题,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1. “灯”的准备

  会议之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但是它们的形状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用扛式的。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层。上层常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 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同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予人丁兴旺的词语。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 “五谷丰登”等吉语,希望来年是个好收成,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

  因为上灯这种习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不仅每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可以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种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注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先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形状一模一样,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 资金的筹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据客家老人介绍,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封建财主或公家资产承担;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平均承担。当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据老人介绍,捐款的村民每年都很踊跃,有时达几千元。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允许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电影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按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担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准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人员等。

  3. “上灯”的过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准备。这时,在老屋的上堂,已经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隆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白玉,即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题,都是希望祖业兴荣,子孙昌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准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饭后都会聚集到老屋来看热闹,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望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介绍,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天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这时,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率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并把香给每个“灯子”分发一支。准备完毕,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鸣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所有“灯子”随灯进入了祖祠上堂。这时,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放一个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子与灯顶端绑好。准备完毕,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这时锣鼓、鞭炮再一次齐鸣。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灯进入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入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餐的食物,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客家人认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餐结束,上灯活动进入最后阶段。请来的电影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精彩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圆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特有的民俗活动。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种手工艺通过上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通过这种活动,让同一族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先,永远也不要忘记祖先们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