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10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下面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

  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 国学解读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

  【二】关于国学的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