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创设心得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班级环境创设心得

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班级更是孩子们生活的小家庭。对于老师们来说,就是要为孩子们创设温馨、干净、安全、便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生活并能培养孩子能力的活动场所。

一、班级环境特点

班级环境特点包括两方面,即物质性环境和社会性环境。 班级的物质性环境是指活动室的物质条件。包括活动室的造型、色调、照明、座位安排等,它要求合乎幼儿视觉卫生要求;活动室的隔音、活动室的温度、布置等因素要有安定幼儿情绪的作用;活动室空间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活动时的通畅无障、井然有序,让幼儿感到身心舒畅。

班级的社会性环境是指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心理物质或心理倾向,它是借助团体凝聚的力量,通过成员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班级氛围。营造班级教育氛围的关键因素是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它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

二、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班级环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活动室是师幼进行教与学的场所,它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室也是师幼生活的场所,它要求有规律、舒适、安全、和谐,便于师幼在其中愉快地生活。在此,我就活动室物质性环境来说宝贝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1.活动室环境布置

活动室动态与静态并重,内涵和美化兼备,我们在布置时注意了以下原则。

①教育性。让环境能说话,让墙面能育人,让空间能发展。比如:本月我们开展的教学主题活动是《甜蜜蜜》,我们便布置相关的主题墙,详细的主题网络图能很好的帮助老师理清思路,知道活动的进程,活动结束后我们张贴有关的内容,美丽的图片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便孩子巩固互相交流。

②生动性。活动室布置情境性强,随教学需要不断更新,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的情绪,并安定幼儿的情绪。孩子们年龄小,像照片是最直接的,墙面上温馨家庭的照片是为甜蜜蜜主题创设的,我们还抓拍孩子在幼儿园开心的照片让孩子寻找自己和朋友的身影,找到一点熟悉和欢笑。比如生日蛋糕大家尝活动中,我们联系了本月生日的陈政宇、关雅蓉小朋友家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品尝生日蛋糕,体验生日的甜蜜。在走廊墙面上张贴的照片,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更体现了活动的甜蜜蜜。

③实用性。活动室布置的目的之一是为教学活动服务,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所以,理想的活动室环境不在于华丽的装饰,而在于能配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帮助幼儿观察、思考和实践,具有实用价值。我们设置了娃娃家、健身区、书吧、植物角、蒙氏数学区、我真棒、作品栏、家园联系栏等区角。作品展示区:让幼儿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激发幼儿不断学习的兴趣。展示内容随课程的发展而更换。教室墙面都是孩子的作品,可随时欣赏自己的杰作,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家园联系栏:传达班级小朋友、家长和教师的有关信息,以起到提醒或鼓励的作用,增强家园互动。荣誉榜:激发个人荣誉感和团体向心力,促进幼儿道德意识的发展。我们根据我班孩子的特点特设了表扬栏,根据孩子的表现张贴各种小标签给予鼓励。有吃饭好的贴一个碗、睡觉甜的贴一个爱心、坚持说普通话的贴一个嘴巴、讲卫生的贴一朵花、会穿鞋的贴一只鞋子图案等等,特别受孩子的欢迎。

④安全性。活动室布置除了要考虑空间因素外,还要格外注意所陈列物品的安全性,危险物品或具有潜在危害的物品应放在幼儿触及不到的地方,以免幼儿因好奇、好动而发生意外。

⑤美观性。活动室的色彩和团体氛围会影响幼儿的情绪。我们选择色彩鲜艳的,造型漂亮的,力求简洁、美观、协调,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2.布置方法

①共同参与:活动室是师幼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因而布置时是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因为这一过程有自己的耕耘,有做中学的机会,孩子们会更喜爱自己的班级。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年龄很小,我们就发挥家长的力量,大家一起来美化我们的班级,比如美工区里的糖果橡皮泥、作品栏的作品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成果。

②有生命感的布置:活动室布置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可使活动室成为有生命感的生态活动室,让幼儿体验生命的意义。

③展现班级特色:根据班级儿童的差异和特点,充分展现蒙氏数学特色。布置椭圆形圆圈玩线上游戏,准备大量鞋盖子当托盘操作数学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社会性环境是在集体的生活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共同来努力创设的,是一个细微、漫长的过程。以上是我对环境创设的一点小小的心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不断地努力,争取尽最大的能力让孩子在最温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活泼的成长。

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心得

曹金枝

网络研修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专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板、感言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最近我通过网络学习了刘晓颖园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针对班级区域环境的创设有一些思考,一些反思,一些心得。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这样几点反思: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幼儿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

3、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此外老师本身还应该注意指导个别孩子时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其它正在活动的幼儿。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要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益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育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观察者。

4、材料提供的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老师教的欲望太强、太主动,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确实如此,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班级环境创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