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2)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十六、

1996年11月8日,我进入IMS领了一身工衣,深蓝的颜色,我们五个人去人事部照了相,下午厂牌出来了,用ID卡做的很漂亮,每个人照片就印在上面,唯一不同的,我们五个人当中,二个人是在ME,二个人是在TE,只有我在QA。

又开始培训了,一起新进来的人有近三十个人都在一起培训,后面闲聊知道,除了员工之外,其他的人有做pMC,有做生产管理的,搞技术控制的除了我们五个之外就只有一个,属于pE,当时我还是搞不太懂ME,TE,pE这些有什么区别,他们每个人工资都一样,都是800,我没谈工资,不过心里想大家一个级别的,应该是一样的。

七天的培训,除了前面二天介绍IMS的发展史、香港公司的现状,看图片,了解公司的管理规定外,每天我们都会被要求记住厂牌后面的那句话,也就是IMS的质理方针,如干年后我接触到了很多公司的质量方针,但是都没有一家如IMS这般清楚明确。

IMS的质量方针:为顾客提供称心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安美时人的共同承诺。

七天的培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IMS对于静电的详细介绍和控制,从静电的产生到危害,从静电的预防到控制,我一直以为学电子的我,对静电还是有些认识的,结果一听课才知道什么叫半瓶水,培训主管是个香港人,但国语非常好,我们培训时他拿出了公司各种各样防静电的物品,从胶袋到胶箱,最后我们被要求,每个人无论走到那里,口袋里始终要装上静电手环,接触任何一款产品或物料前,第一件事就是在你最近的静电插口上插上你的静电手环。

最后二天的培训是说焊接方面的,唯一不同的是IMS的产品以表面贴装为主,公司有大量的幻灯片来演示,什么样的锡点是不良品,手工焊锡时如何才能使锡点表面没有锡尖、光滑等等,然后进行了考试,我自我感觉不错,结果在电子放大镜下看到自己焊的锡点,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上部门报道了,领了二个工具,一把镊子,韩国生产,一个万用表,FULKE的,我在ZDL也就见过二块,还是日本人专用的,想不到今天居然在自己手里,还有一个必备的物品,就是静电手环。我在文员的带领下,见到了我的上司,一个胖胖的香港人,在我们混熟了之后,我们都是叫他何胖子。很和蔼的一个人,在某种意义来讲,他是我在广东从事品质工作的真正启蒙老师。

我被要求每天上午在部门看文件,了解公司运作,下午就去各车间去实地查看,了解产品生产流程。七天后要出具报告,并且要指出自己认为的问题三个以上。

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工作,而且步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阶段。通过对公司架构的了解,我把现场实习的第一站选在了产品生产的第一工序,SMT部。

呵呵,其实品质的真谛就是从细节做起,不管是五大要素的那一项,细节到位了,结果就很自然,而品质管理就是先从细节控制,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后面我的文字会有一些描述,今天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公司,仍然不得不沉重和承认的说:品质管理依然停留在口号上。很多公司认为拿了ISO认证,做了体系就是做了品质管理。我的生活圈里有很多这样的老板,每每对于谈起这些事情,我都笑笑,不是不愿意讲,而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对他们讲。

品质在那里???品质就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从你进入公司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在我1998年4月IMS所有体系审核员培训课上,来自IMS美国总部的王老师说的,今天我把他写出来,送给每一个愿意从事品质工作的朋友。

个人的建议,希望这些文字不是因为你我有同曾经类似的经历,而引起共鸣,更不是因为文中的一些曲折情节而被吸引,我可以这样讲,那些只是文字的修饰和点缀,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什么意义,不是我发在这个网站的目的。

正如前面有个朋友所说,这些文字发到某某文学网站可以更为合适,其实我想说,我不是为了写作,如果为了写作我一定不会写这个题材,我可以写商战,相信更能吸引人。

所以发在这里,因为这是质量人的网站,对于过去的情节,我尽可能的描写清楚,因为这些成功的公司,他们已经把品质管理做的非常细化,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这些文字中一些细节的方面,比如进入培训,稍具正规的厂都有,但有多少能如IMS让你在培训就能直接感受的质理氛围的呢????这些做为一个高级质量管理人员,在参与公司整体规划时,是一定要考虑的。

说的多了,希望大家不要见笑,真的很希望能跟大家多些交流,特别是实战经验。

十七、

在1996年的时候,IMS有16条雅马哈的SMT生产线,三条西门子的,共是19条,我对SMT是第一次接触,非常的感兴趣,从金手指帖胶纸开始,一点点看,到锡膏印刷,来之前我看了有关SMT的一些文件,在心里做一些对比,加深印象,车间里有一些穿黄色工衣的女孩子,我知道她们是IpQA的工作,所以也特别留意,她们分四个人,一人看四条拉,每过30分钟就要从SMT过回流焊前拿三块板,看贴片的质量、锡膏的分布情况、回流焊的温度,然后把抽取的数据填到悬挂在相应位置的报表上,并描上曲线,我把报表取下来,看了半天,除了那些不良的数据和对应措施外,其他的如Cp、UCL,LCL等,我根本没有概念,只能带着一知半解看到QC检验产品。

每一块pCBA在IMS是经过全检的,QC跟前都配有20X的电子放大镜、以及锡点不良判定的标准,每每发现一个不良品,她们就会贴上一个红色的箭头纸,然后记在QC报表里,良品就插入到那种防静电的周转车里,等待QA判定,这里重点提一下,IMS的SMT抽样计划不是根据美军MIL-STD转化的,在作业文件里规定的很清楚,每50pCS抽检一次,没有MAJ或A、B、C类不良的划分,只有CR,CR=0,只有出现不合格品,QC就得返工,当班主管一定要做出分析报告,属于设备问题的就由工程部来分析,达到循环控制。

当天的实习后我在笔记本上记了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什么是UCL,LCL。

第二、那些图表的作用。

第三、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在那里?

出于ZDL的习惯,晚上我就去加班了,到了坐位时才坐了十分钟,正在看文件,何胖子也来了,看我在加班,问我在干什么,我说看看文件,他当时用了很奇怪的表情,然后告诉我,在公司没有分配实际工作之前,是不用加班的,我说这是我自愿的,不用计我加班费,他笑了:“是加班就一定会付费,但是公司的要求加班付费的前提是创造价值。”我有点明白,但并不是全部明白,不过还是收拾了东西回到了宿舍,无一例外,我的同学也纷纷回来了。

于是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说说一天的见闻,我那个英文不是太好的同学在TE,他说今天他看了一天的资料,全是英文的,头痛的很,我心里动了一动,确实今天我在车间所见到的文件,报表等等也是全英文的,我自己看了都会稍嫌吃力,尽管IMS的员工招收以中专为起步,但我相信他们绝不会全部明白这些文件的定义,那么这些文件是给那些人看的?想到这里,我又把它记到了笔记本上。

第二天一早,人事部经理肖先生叫我们来开会了,就是我们几个新来的人,说的就是昨天加班的事情,原意是指,公司给我们的实习时间是应该够用的,不需要通过加班来弥补等等,要学会有成本的概念。充分利用和分配时间,无端的浪费是绝不允许的。会议上我们大眼瞪小眼,不明所以,总觉得实习加班学东西是为了能快速上手,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没想到公司对这件事情如此重视,居然还开了一个专题会议。尽管我们知道IMS的加班费是按1:1.5计算的,但在我们心里绝不是为了混这个加班费才去加班,有了ZDL的前车之鉴,我真的很担心这又是一次文化氛围不同所造成的冲突。

IMS的香港管理人员由于国语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只能有一至二个,说的可以让人直接听懂)都很差,这个肖经理也是如此,所以这件事情很长时间令我们心里产生阴影,直到我担任了QA主管后(那是我在IMS近四个月后的事情了),一件小事才让我明白这个会议的真正意义。

提前把他写出来,不是我为了赞扬什么,而是想让大家借鉴,管理人员应该做什么。

一次QA在抽检显卡时,发现在色彩检测时,图案边缘有花纹现象,为了分析不良品的产生原因,我拿了这块不良品,去公司那台价值150W美元的洗水机后面做干燥检测,在检测之前,我用风枪先对着机板进行吹风。

一个香港主管过来了,是个女的,我们叫她曾小姐,42岁还没结婚,她问我做什么,我就老老实实告诉她我要做什么,和做什么的目的,她很认真的倾听,然后对我说:“梁先生,我不能说你做的对与不对,但是你要想清楚,公司给你这么高的人工,不是让你去吹这一个板子,你应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我瞠目结舌,甚至说有一股火气直冲上头:“曾小姐,你认为这事情不是我亲自做的吗?你认为我做这件事情是在白拿公司的工资吗?”我的语气,显然曾小姐听出来了,同样她比我更为坚持:“梁先生,这件事情正确的处理是,你应该写出一个要求,让你的手下去做,你需要的是跟踪他们的结果,而不是亲自动手。”说完她就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若有所思。

从那天开始,我的每一个笔记本上的首页都记了一句话:“个人如何在企业中寻求自己的最大价值。”

可以这样说,当时我对这件事情还是不理解,以至于在跟同学们谈起时,大家都是同一个反应,典型的资本主义!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幼稚。

QUOTE:

一方面是一个即将开展品质管理的企业,另一方面是一个大部分员工(包括管理人员)不知道品质管理感念的团体,品质工程建设应该怎样展开!请教各位大师们!

我的个人建议是先从培训入手,提高管理人员、员工的意识,这是长期的工作。

二,向管理团队重点描述,品质管理上了台阶可带来的好处,同时要对在进行品质建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分析,要做好品质,工作量显然会增大,一些人肯定会有所抱怨,是以预先知道可能的问题,会减少阻力。

三,明确一些标准化的东西,包括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并重点实施,跟踪效果。

四、明确一些长期存在影响质量的因素源头,如产品开发、供应商,模具等等,做出重点控制措施,加强评审、验证等等。

仅供参考,千万别一

[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