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吧。

傲慢与偏见2017观后感

等什么时候,每一个女人都完全不用考虑掩示自己的优秀了,再跟我提男女平等。

这么多年过去,人们择偶的标准还是一点没变。焦大喜欢上林妹妹,是个冷笑话。换林妹妹喜欢上焦大?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从古至今由中而外人们在择偶机能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个隐性渴望:男强女弱,包括精神肉体财产智力各个方面。这是造成优秀女性(起码是自认优秀)晚婚甚至无婚状态的原因之一。男人要有钱有闲有情有义,古今只一西门庆。女人要江浙人北京话新思想旧道德,也就独个林妹妹。要相爱要对味还要灵肉相合,哪有这么完美,你当丘比特店小二呢!老罗说这叫WONDER,伊丽莎白也是赌了一把才找到意中人。结婚和相爱哪个更难一些,看你在意内容还是形式。古人很聪明地把它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也算权宜之计。现在没有人相信爱情,婚姻变得分外容易,但也脆弱得不堪一击。不好意思我跑了题。

说真的,除了颀长秀颈和俏皮的答语,当然还有特别能撒丫子跑,我实在看不出伊丽莎白特别突出的地方。可一旦考虑到她所处的时代对女性的标准,这位天生就插了草标在头上的女人,竟还能以“傲慢”作为性格(并且是显性的),在已不便透露年龄的年纪连接拒绝了适婚男子,更是信任理智把初见不欢的坏印象清空,义无反顾爱上达西。“是的,我很爱他”,泪水盈睫的肯定,连最理解她的父亲都大跌眼镜。

我不佩服她的理智,却佩服她对自己理智的信任,她至少是一个清楚自己转变的人。要是换成很多人,比如珍,大概都要为自己四月刚出口的“就算世上男人死光我也不会嫁你”纠结不已吧。当然她的小妹妹们在移情别恋转变立场方面会更为爽快些,但伊丽莎白还是不同,因为她有过彷徨无助痛苦失落,她的爱与不爱都缘自内心。正如“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加缪这话实在精辟,也不存在不通过挣扎而自我肯定的爱情。对自我的认同感,加缪会说“自我的意识”,很大程度就是生命强度的代名词,很不幸这种感受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恋。现代人很少自我认同,太多自以为是的水仙,或称芙蓉姐姐。

优秀是能力,敢于优秀是勇气,遇到能欣赏你的人是运气,对于古今中外的女人来说都是一样。伊丽莎白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她从未委屈过自己的优秀。她使自己的优秀超脱了家世,超越了时代。简傲斯丁以同样的原因不俗。但也大可不必因此替张爱玲抱恨,遇人不淑也是种运气,固然不能和林妹妹比。爱玲必是懂得的,俗世人自有民间的清嘉运道,切不可妄拟仙境。

我极喜欢伊丽莎白伫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无所待。“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她父亲的话真是对,我担心世上没有人能配上你。他的话又不太对,别担心世上没有人能配上你。

傲慢与偏见2017观后感

两百年前,简在明亮的碳白色窗台旁,用沾着黑色墨水的羽毛笔写下了当时伦敦以北德比郡的风光:

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绿。

两百年之后,作为一个身处英伦三岛的东方人,面对着这些原本明信片上的风景,我为这种宿命感的相逢而迷惑。简奥斯丁笔下的英国田园,经过两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见时光遗落的沧桑和陈旧。这也让我相信,那段宛如明信片般美丽爱情的起源,原本即是为了和这风景相互寄生。

《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作为镇上还算有脸面的人家,乡下小绅贝纳家的舞会是个名副其实的交际场。单身汉和待嫁的小姐们在拥挤的空间里交换着被苏格兰红酒加热过的暧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欢快的节奏煮的沸腾。

突然出现的达西和宾利先生,犹如两只鲜艳的孔雀。

他们灼热的目光刺激着每一个女孩兴奋的烧红了脸。

棕栗色头发的伊丽莎白是贝纳家最出众的两个女孩之一,年轻,漂亮,但和她姐姐简的执意和她妹妹丽蒂娅的轻率幼稚不同,她对爱情有着更加独立的主见。她相信自己对男人的判断。她认为爱情不应由物质简单的决定,至少她不是那种,为了成为某个庄园女主人,便去竭尽全力去讨好男人的女性。

所以,当达西带着那种惯有的贵族表情检阅女生们的时候,我可以预料到会发生些什么。

我喜欢达西,他像18世纪英国的众多古典小说中的贵族一样,英俊富有,而且,单身。我相信当这样的男人骑着高大的枣红色马驹,穿过乡间的林荫小道的时候,会带走所有沿途女子不安的心。

可能是他没有预料到,在这样一个乡下小绅家里,宾客们无论怎么看都不入流的舞会上,会有他命运中女子的出现。达西的脸就像戴着铁制的面具一样冷峻,习惯了在上流社会的公爵和贵妇人里穿梭的他可能并不习惯这个小屋子里的熙熙攘攘,也可能他早已被某种没有希望的未来麻木。他那豪华城堡里的凯瑟琳姨妈,在他还在娘胎的时候,就为他安排了一桩似乎门当户对的婚姻。

所以便有那份在伊丽莎白眼中难以忍受的傲慢,让她对这个拥有半个德比郡的男人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偏见,也让原本的一见钟情变的如此疏远。

“让我喜欢他,一个德比郡都没用,何况半个...”

她感觉被伤害了。

伤害她的是达西,也或者是她的自尊。

对于一个有着自主爱情观的女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足够危险的。所幸伊丽莎白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的反应不会过份的激烈,却也不会轻易妥协。

她需要一个能给她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如国王般的不可一世。

更何况,她还没有到把自己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矜持当作嫁妆的地步。

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流淌,高脚杯,小折扇和各式的晚礼服在白色的烛盏旁凸显着妖娆的质感,贝纳家自制的甜葡萄酒香气袭人。

那个漂亮军官维卡的出现,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进一步的加深。

小提琴的伴奏很伤感,仿佛魔鬼的手指引导着那些诡异的变幻。

我知道达西是在自欺欺人。

对于伊丽莎白,他早已无可救药了。他爱她,却用冰刀一样锋利的语言伤害她。和可爱的男生宾里比起来,没有热情的微笑和表情,冷漠的达西只不过是一尊英俊的石膏塑像而已。

可达西依旧我行我素。他对贝纳家二小姐产生出的强烈敌意全然不觉。贵族的气质让他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冰冷而自负。

他们在舞池里舞蹈,在华尔兹的舞曲中旋转,话语瞬间的交锋犹如兵戈相向。

两人的舞蹈不欢而散。尽管他们作为舞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协调。

危险的风暴正在酝酿,可是傲慢的“白痴”依旧抱有幻想。

然而,在爱情的温度下看上去再坚硬的男人,不过只是一块正在融化的巧克力。

他对社会阶层和贵族身份的片面维护,让达西先生在这场角力中和他的敌人“两败俱伤”。他意识到,这个看似瘦弱身处乡下富农家庭,甚至有些“野”的女孩子,是他无法用他优雅的舞步所能征服的。他漂亮的蝴蝶结和华丽的马车,都让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还有令她讨厌的半个德比郡。

他屈服了,在一个大雨的傍晚里他疯狂的表白,他说,伊丽莎白,我爱你。

拒绝是毫无悬念的。但我相信,伊丽莎白的内心中绝对没有一个胜者的欢喜,相反她心痛,无法淡漠和释怀。就像之后在潘伯莱,她找的那个令自己都发笑的荒唐理由,只是因为她是如此害怕再见到达西一样。

他原本知道结果,然而他还是不顾一切。决绝的夜晚,面对那样悲伤而无助的眼神,即使无法让伊丽莎白原谅他当初的伤害,可换谁不会心痛呢。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达西应当读过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

所以,当他还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宁愿以这样极端痛苦的方式,让他不再日夜被对她的思念所折磨。

在那个暴雨的夜晚过后,达西留下了那封信,信里的带着温度的语言,一句句都是那么真诚而细腻。

他说伊丽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除了我爱你。

对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捧着一颗破碎的心更让她感动了。

更何况,她知道了,他是无辜的。

与其说达西一直没有放弃伊丽莎白,不如说他们心中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段感情的期待。

达西和伊丽莎白。宾里和简。故事的结局圆满的就像一个童话。

一直以来,都觉得两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只存在于油画之中,微笑的绅士们拄着拐杖,贵族小姐从挂着瀑布般流苏的马车里向外张望,上了年纪的家仆挥着长长的马鞭。那些蒙着灰尘的古老色泽,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在博物馆透进的强烈光线中明丽起来,但那些浪漫的气质却如同那些沧桑的古典小说一样被时光纤细的包裹着,安静如沉睡的琥珀。

不管《傲慢与偏见》是否沾着评论家们批评其“小资情调圣经”的口水,但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

一直很爱达西和伊丽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独奏。

后来,朋友告诉我,舞会上的那支曲子是《A postcard》。

跋山涉水而来的爱情,宛如明信片上情人褪色的笔迹。

傲慢与偏见2017观后感

今天,总算在《傲慢与偏见》下档前,去了电影院,150人的小厅居然坐得满满的,考虑到这部文艺片都放了一个多月,使我不禁又多了几分期待。环顾四周,都是些老头老太,大概就我们几个是40岁以下的,就又感慨了一下自己“未熟先烂”,大概心理年龄已经年过半百了。

(1)选角

先说说演员。必须说,导演抓了一把不错的牌。Darcy高大英俊(虽然我觉得似乎应该再“文”一些),Lizzy漂亮活泼(Keira Knightley)。几个配角也选得不错,Catherine颐指气使的派头,Collins笨拙的装腔作势,以及Bennett夫妇的相配和不配,书呆子Mary的格格不入,都不坏。不过,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Bingley和Jane这对。《傲慢与偏见》的焦点当然是Darcy和Lizzy这一对,但没了Bingley和Jane这一对“有人缘”和“与人为善”的映衬,也很难见得出“骄傲”和“偏见”的真正意涵,看不出一部围绕“礼”(civility)的婚姻小说的背后深意。这个选角上的小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根据小说,初看上去,Jane应该比Lizzy漂亮,所以,无论Bingley,还是Collins,最初追的都是Jane。不过,现在这个Jane,可谓又老又丑,一点也谈不上漂亮。Bingley则从开场,就是Darcy的一个小跟班形象。当然,他这样的形象,确实和Jane比较配,但问题是这样其实完全破坏小说的架构。小说不仅在人物设计上,而且在整体结构上,其实都是用的所谓“左传笔法”。表面上,小说是从Lizzy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好象Bingley和Jane的婚配应该是小说的焦点,殊不知,Lizzy这个观察者自己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通过Lizzy及其家人操心Jane的感情安排小说的情节(直到第3卷最后都是如此),从而让我们间接了解Lizzy这个人,这样的写法,不仅使小说多了一层含蓄和蕴藉(尽管James不太欣赏奥斯汀,这其实多少类似James推崇的曲笔了),更重要的是,这就是奥斯汀小说重新阐述的civility时代的德性:Lizzy,象Elinor和Emma一样,她的德性不是浪漫派不顾他人甚至对抗他人的个人本真性,而是体贴亲人关心朋友的 “通情”和“识礼”。不过,因为导演完全不理解这一点,为了陪衬Darcy和Lizzy,反而挑了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光彩的演员来演Bingley和Jane,使奥斯汀精心安排的效果完全落空。

另外一个比较糟糕的选择是Charlotte的演员,Charlotte Lucas是Lizzy的朋友,却因为性格的弱点选择了Collins。小说讲得很清楚,她应该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姐,只不过似乎太“精明”了一些,而导演却完全不能理解奥斯汀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角色,结果挑了个蠢笨的姑娘来演。要知道,和第一次拒绝Darcy不同,Lizzy拒绝Collins是个在现实中更艰难的选择,奥斯汀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就是她终身未嫁。Lizzy和Charlotte的差别,可以看出奥斯汀对婚姻的态度,prudent(通情达理)但绝不惟利是图(mercenary):没有钱婚姻是不可能的,但只有钱没有感情,也绝对没有幸福。现在这个Charlotte,倒使观众觉得她和Collins挺般配的,而Lizzy的诧异和反对,倒显得不通情理。

(2)性格与表演

拿了一手不错的牌,导演打得如何呢?糟透了。除了Collins和Catherine这样比较漫画性的人物不错,Bennett夫妇比较中规中距以外,几乎所有演员都表演得太外露,太张扬,一句话,把奥斯汀演成了夏绿蒂勃朗特。Lizzy,本来演员就太漂亮,不过这是大众电影,象我这样的观众就挺爱看漂亮女演员的,所以也算不上什么毛病。但非要把好端端的Lizzy演成一个眼波流动,总是不断和人眉目传情的女孩,似乎把Lizzy变成了一个更聪明的Lydia。不过,比起导演对她姐姐的性格处理,Lizzy还算是好的了。小说里Jane是个头脑单纯到有些木讷的大好人,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心的恶。而现在的这个Jane,为了给Lizzy的漂亮面孔让路,戏删掉了很多,没有任何特点,我经常误以为她是个女仆。而且Bingley一离开Netherfield,她就对爱情丧失了信心,倒要Lizzy来安慰她,让人纳闷为什么这些男的都这么笨,要追求这个没有任何光彩的姑娘。她的男朋友Bingley虽然长得惨不忍睹,演得还算和他的财富相配。Darcy虽然长得很帅,但似乎并没有演出他何以“骄傲”,倒象是一开始就和Lizzy一见钟情,只不过追得太笨,象琼瑶阿姨一样非要把一桩好端端的爱情搞得鸡飞狗跳。

(3)剧本改编与结构

看看前面,我们就知道,这个导演几乎完全不懂奥斯汀。甚至奥斯汀的敌人都知道她绝对不是个浪漫或者煽情的作家,只有我们的导演偏不信这个邪,以惊人的勇气,要以Marianne的方式来拍一部《傲慢与偏见》。

小说的曲笔、映衬和发展,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小说中几个最精彩的段落,Lizzy在Bingley家客厅Darcy写信的段落(第一卷第十章),Darcy的第一次求爱和他写的信(第二卷第十一章),Lady Catherine和Lizzy的交锋(第三卷第十四章),都没有抓住要点,处理要么过于太温吞,要么过于亢奋。大家要是好好读读这三章,比照一下电影,就知道大师和肥皂剧的差别了。

电影有许多细节,和小说不一样,尤其看得出导演的品味与奥斯汀的差别:

其一,Lizzy和她叔叔一家趁Darcy不在,拜访他的豪宅。这段很重要,后来Lizzy对Jane解释她对Darcy感情的变化时,就半开玩笑地说,她是从那时就开始爱上Darcy。如何理解这句话,成了20世纪《傲慢与偏见》批评史的一大关键,究竟财富在Lizzy对Darcy的爱中占什么分量?这个大问题我们这里不谈,小说至少有一点写得很清楚,Lizzy在参观豪宅的时候,最让她着迷的不是豪宅里面的高雅装饰或是艺术收藏,而是在楼内看到的远近高低不同的自然景观。Darcy大宅的这一好处,究竟意味着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惟独我们导演难以遏制自己的浪漫情怀,让Lizzy对着一具蒙着面纱的少女雕像发了一通呆,我当时坐在电影院,恨不得冲上银幕,把那尊矫情的雕像砸翻,把Lizzy的头揪到窗边。不过,滥情了一会儿的导演终于想起了窗户,他让Lizzy走到了窗前,窗外居然是法国式修剪整齐的园林,看上去和林肯纪念堂前倒差不多。当场晕倒。

其二,看电影trailer时就有Lizzy倒在Darcy怀中拥吻的镜头,我当时就一直暗自祈祷,可别是结尾。不过,怕什么,什么来。影片最后一幕,在灯光虚映的豪宅前,Lizzy跪坐在地上,先是轻轻抚摸站着的Darcy的小腿(居然是裸露的!倒)。然后Darcy就一边叫着Mrs Darcy一边从头发开始一路吻下,可怜的Lizzy,难道这就是那个婚后要教导Darcy妹妹什么是妇女对丈夫的自由的活泼的Lizzy吗?我还以为是骄傲但愚蠢的Darcy凭借财富和老套的浪漫手法征服的女奴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我就应该知道是这么个结果,当时Lizzy手捧着一本书,向观众走来,我就对一同去的朋友悄声说,怎么还拿本书,真矫情。

最后,或许这片子还有些值得看的地方,那就是有些不错的风景,特别是在电影院看,如果你看碟,这个优点怕是也没有;另外,拍了一些不错的动物,特别是那只横穿Bennett家的猪,是整部浪漫肥皂剧中最写实的段落,我最喜欢,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