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七夕乞巧图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3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宫中七夕乞巧图

七夕”已越来越被赋予“中国情人节”的色彩。但实际上,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又名乞巧节,每年这个夜晚,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同时也求赐美满姻缘。七夕由我国兴起,逐渐辐射到东亚,目前在中国渐渐少了“乞巧”的习俗而被赋予“情人节”意味,而在日本,则更注重前者,和情人节沾不上多少边。

七夕节缘起于汉代,历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时的风俗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可见当时的七夕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悲凄的爱情故事,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女性通过“拜织女”来祈愿拥有智慧和巧艺。

到唐代,七夕节庆活动越来越热闹,虽然祭祀的是牛郎织女星,但仍是乞巧为主。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到宋代,七夕被作为“女儿节”,妇女多在庭院中陈瓜果、剪刀、女红、剪纸等物,除了乞巧外,还祈求美好姻缘。富贵人家多在庭院中结彩楼,被称为“乞巧楼”。首都汴梁街市上还有卖巧果、磨喝乐(手捏的小泥人儿)、水上浮(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等乞巧玩物与食品。

元、明、清各代花样更多,除了在庭中摆设香案,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针孔外,还会捉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斗蛛网,网丝圆正的叫“得巧”;还有一个比赛项目是“丢针”,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盛水的碗里,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

由于七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重要,所以这一题材也一向被历代画家所钟爱。不同于诗人们的悲情,画家多描绘热闹的乞巧场景。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梁朝陆探微已经开始表现乞巧题材,唐代张萱画过《宫中七夕乞巧图》,宋代燕文贵也画过《七夕夜市图》。元明清至今,这一题材一再被图咏表现,只可惜作品传世不多,有幸流传至今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李嵩《汉宫乞巧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清丁观鹏《乞巧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乞巧图》(据传是明代仇英所作,有研究认为此画用笔较为软弱无力,与仇英精致细腻的笔法大不相同,应非其所作)等。

李嵩《汉宫乞巧图》尺幅过小,只见楼阁,人物活动难辨认,倒是可以在丁观鹏《乞巧图》中一窥古代七夕乞巧的盛况,该画用白描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图中贵妇三五成群,或立或坐,或相互交谈,或轻盈漫步,或仰穿针线。众侍女忙于上灯、烧水、执壶、捧盘、抬桌,画卷结尾到向天斋供为止。

延伸阅读:

张萱,唐,汉族,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画家简介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713~741)年间任过宫廷画职。流传下来的著名作品是《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据文献记载曾画过《明皇斗鸡射鸟图》《明皇纳凉图》《明皇击梧桐图》《太真教鹦鹉图》《虢国夫人夜游图》《虢国夫人踏青图》《午后行从图》《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安乐仕女图》等,均已失传。

他善画仕女和婴儿。他画仕女尤喜以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既得童稚形貌,又有活泼神采。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从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并且“甚有思致”来看,张萱是有文学修养并巧于构思的。他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仕女画的先导,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的画风。

画家生平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尝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画迹有《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等4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宋徽宗赵佶摹本《捣练图》卷横卷,金箔绢本,宽37厘米,长145.3厘米,于1912年被波士顿美术馆中国日本美术部部长日本人冈仓天心非法从中国抢走,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描绘贵族妇女捣练、熨练、缝制的情景。画家以其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和敏锐的眼光,抓住劳动中富有意味的姿势,如捣练间歇的挽袖,扯绢因用力而使身体微微后仰,缝制中灵巧的理线,小女孩看熨练时和嬉戏、顾盼等细节都增添了该画的生动性,使画面洋溢着有节奏的律动和欢快的情调。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描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情景,人马、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开元、天宝年间。

艺术特点

张萱善画人物、仕女。他画仕女尤喜以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泼之神采。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从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并且“甚有思致”来看,张萱是有文学修养并巧于构思的。他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仕女画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的画风。

精妙的构思能力。朱景玄赞颂张萱以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张萱已开始注意到通过表现宫怨类的题材去展示宫中女性世界愁苦的一面,同时也着力描绘了宫中下层妇女沉重的劳作生活。

精到地把握了盛唐妇女富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观。张萱画妇人“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舆服志》)。张萱的摹本中所摹绘的唐人披帛、衫、高腰裙等,其中裙色以红、黄、绿、紫居多,真实地反映了盛唐妇女的时装特色。

精确地描绘了不同年龄、阶层的妇女生活。张萱还长于非常自然地兼带表现幼儿活动的绘画技巧。北宋《宣和画谱》颂扬他“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髫稚”。

精湛娴熟的鞍马画写实艺术。古代人物活动与马匹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大凡人物画家须兼擅画鞍马,否则,其表现的人物活动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张萱笔下的鞍马与韩所绘马匹的造型同出一辙,共同体现了盛唐女性呈丰肌、鞍马尚轻肥的精神面貌。

因此,张萱的艺术成就从根本上确立了仕女画在人物画中的重要地位。仕女画,一作士女画,俗称作美人画,是人物画科中的一个重要分科。仕女画最先萌芽于汉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南朝陈姚最在《续画品》中呼之为“绮罗”,亦有作“绮罗人物”。可见,当时的仕女画家十分强调描绘女性所穿的丝织品。着绮罗者贵妇倩女也,以此也可展示画家表现质感的艺术魅力。至唐、宋和明、清,分别称士女画和仕女画,其意相同。可见仕(士)女画的主题是描写封建社会贵族女性或宫妃的生活情趣及其肖像,以表现女性的柔秀之美。仕女画这一画科一直保留到今。仕女画家们皆取材于古代,只是在人物形象上和表现技法上各有创意。描绘当今的妇女生活已不再属于仕女画的范畴,统归于人物画科。可见,仕女一词,是有着严格的时代界限的。但是,历代几乎没有一个仕女画家无视张萱的艺术影响。

张萱一生刻苦好学,作画颇丰。北宋徽宗赵佶收藏了他的四十七件精品,其中以仕女画居多。张萱的仕女画,意味着唐代民间的仕女画风正式渗入了宫廷里的卷轴画,为不久崛起的周“周家样”奠定了造型、设色和线条等基础。

分析唐代的人物画造型,最先是卷轴画受壁画、雕塑和陶瓷仕女造型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秀骨清像”,经过隋代,尚遗存在初唐的卷轴画中。特别是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图2,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里的侍女造型颇为清瘦,而初唐的敦煌壁画中已开始出现了丰腴硕满的女性形象,如第71窟的《菩萨像》(图3)和第329窟的《女供养人像》(图4)等已初露盛唐造形的端倪。陕西乾县唐李重润墓壁画(706)和李仙蕙墓壁画(706)中的侍女形象在装束上虽异于初唐,但肥瘦程度与上述初唐的敦煌壁画大体相近(图5、6)。还有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仕女屏风》、《弈棋仕女》(图9)等残片上壮实丰满的女性形象。当来自西域的造型风格和审美时尚风靡唐都长安和长安以东广大地区时,才彻底改变了类似阎立本式的卷轴画仕女造型。张萱在这场卷轴画仕女形象的变革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可得知民间艺术对宫中人物画造型的影响力之大。

令人痛惜的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件古画被鉴定界公认为是张萱、周的真迹,但这不妨碍今人对他们画风的认识。值得庆幸的是,在北宋,由于宋徽宗赵佶一味推崇精细、准确的写实手法和富丽华贵的绘画风格,他对先人在这方面的造诣倍加青睐,尤其对张萱、周更为推崇。赵佶降旨翰林图画院的画师们精心摹写,甚至亲自染翰传移摹写先朝的写实佳作。临摹古代书画在当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①它可作为原迹的副本,以防真本流失后不知其貌,以利传于后世。②奉旨而作的摹本标志着皇家对某种画风的审美取向,倡导了画院的主体风格。③摹本还可作为对功臣的赏赐品。因此,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经过北宋宫廷画家的传摹,保留了它的艺术特色。应该注意到,这两件都是摹本。“摹”是古代画家复制古画的方法,即把素绢或纸覆盖在母本上,透过母本下的灯光或自然光,勾措出母本上的轮廓线,再脱开母本,对照敷色。因此,摹本的尺寸、造型等和母本几乎一致。而临本则是将纸、绢与母本分开,临者可依样对照复制,故临本的尺寸、造型与母本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史籍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张萱传

唐张萱,京兆人。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帷宫苑子女等,名冠于时。善起草,点簇位置。亭台竹树,花鸟仆使,皆极其态。画《长门怨》,约词虑思,曲尽其旨。即金井梧桐秋叶黄也。粉本画《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皆绡上幽闲多思,意逾于象。其画子女,周之难伦也。贵公子鞍马等,妙品上。(出《画断》)

译文:唐朝张萱,京都长安地区人。张萱经常画骑在马上的达官贵人,以及屏风、帷幛、宫苑男女等画,在当时名冠众画师之首。张萱擅长勾画草图。他画的草图结构匀称、布局精当。亭台竹树、花鸟仆使,都各尽其态、各得其位,意境幽远、传神。他画的《长门怨》,按照李白原诗的每一句提供的意境,精心地去构思。运用景物,氛围等绘画表现手法,将诗的意韫含蓄地表现出来。用一句话来说,即在画中充分运用金井(按:指宾中。)梧桐和飘落的秋叶,点染出一片肃杀凄凉,从而表现出宫中旷女的哀怨与凄愁。张萱的画稿:《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等,都是在白绢上精心表现那些贵家公子、宫中怨女的闲适、幽思。意蕴幽远,远远超过画面上的物象。张萱画男人、女人,周很难跟他相以伦比。他画的贵家公子骑马游逸的画,是最精妙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