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我同行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5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下面是文明与我同行范文,由大学网提供,欢迎参考学习:

范文一

文明是物质与精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它与野蛮、落后、粗俗相对。文明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素质、涵养、受教育程度都在其间。文明是生活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晶,文明是对恢复尊严的帮助,文明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文明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文明程度是生活质量高低的晴雨表,文明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了,又会促进文明进一步发展。

从生活行为和习惯中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

范文二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今天,他不算是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再来;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金钱,他不算是失败,因为金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文明,那么他是彻底地失败,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做人基本的道德。一个人的文明,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2008年到了,世博与奥运也即将来到,有多少外国人会到中国参加世博,参加奥运!要想不让外国人看扁我们中国人,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文明,讲文明是不损害国家的财产,维护公共秩序,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说到讲文明,我想到了一个有关列宁故事。有一次,列宁要下楼,在狭窄楼梯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他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一盆水已走一半楼梯,我现在也没什么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么?如果是别人,早就等着别人给自己让路了!

文明并不是伟人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小学生,但在校园里也同样有文明礼仪的事。每天中午,我们吃完饭,总是要让一两个男同学去送饭箱,这让本来就狭窄的楼梯上无法让其他人走动。那天,正好轮到我送,迎面走来以为图书管理员,双手抱着几十本厚厚的书,我和另一位同学还没来得及后退,她就撞了上来,书都摔在了地上,我们连忙放下手中的饭箱,去帮她捡书。她抱起书,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她不是要上楼吗,怎么又下楼去了,原来她是让我们先走。

一个人如果讲文明,不仅会影响自身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个公共场所,他随地吐了一口痰,不巧被外国记者看见,并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相信有同学一定去过别的国家,他们肯定有亲身体会。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马路上亮红灯的方向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闯红灯。如果没有一个人去带头闯红灯,在如此的社会气氛中,又有谁会肆无忌惮地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气氛。想一想,如果我们不从自身做起,去讲文明礼仪,这社会气氛又怎么会来呢?

讲文明,这并不是我们嘴上的口号,而是我们实践的目标,我们不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大家要用文明去迎世博,迎奥运。让外国友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范文三

文明,想必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吧,不就是遵守一切规则、不做坏事……吗?可有多少人真正地每时每刻做到了“文明”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一些人乱扔垃圾;也常常看见一个(或几个)小小的身影弯下腰,捡起那些垃圾,丢进垃圾桶。这两者相比,你觉得哪个是文明的呢?不用说,当然是后者了。因为前者破坏环境,属于不文明、礼貌的行为;而后者保护环境,属于文明、礼貌的行为。那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做后者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要想做“后者”,就必须做到:

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代表文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规则;做到“伸伸手、弯弯腰”,督促自己向“文明”二字靠拢;对打人、骂人等不良行为进行制止……总之,要以“爱校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理、敬业奉献……”为基准做人、做事。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共同建造一个文明的世界吧!

范文四

当今“冬天在暖房里吃西瓜”的人还少么?也许你会觉得太夸张,可我却要告诉你,这在更多人的眼里一点也不为过!就在身边,水龙头时常不拧紧;阳光充足的教室中却仍开着所有的灯;中午吃饭却也是挑挑剔剔,留下一大半的饭菜;回家路上,总经不住诱惑,买下各种零食小吃……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可熟不知这正是成千上万的人所日夜期待的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分钱……而这些现象却总是出现在生活富裕的家庭里。在穷乡僻壤,甚至就在从前,大家还都每人打着算盘,省吃俭用,原因也只是因为穷。当条件转好时,就开始大把地烧钱。

却有无数人陷入困境:节约就是穷,节约就是斤斤计较。大错特错,节约不是穷,节约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不少人看不起节约,称其为“吝啬”。比如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被称为中国四大吝啬鬼之一,只为两茎灯草迟迟不断气。可细细读读《儒林外史》里关于严监生的所有段落,就确实觉出严监生与吝啬根本沾不上边。在第五回和第六回那不长的篇幅里,严监生其实一直在大笔地花钱:他哥严贡生因吃官司逃走了,他为了帮他哥摆平官司,在衙门里花了十几两银子;他的妻子王氏病了,光办葬礼花了四五千两银子,更别提药品和补品;他为了把自己的妾赵氏改邪归正,贿赂了两位舅爷两百多两银子,还送给他们去赶考的盘缠;他与赵氏举行婚礼,办了二十多桌酒席,请街坊亲戚大吃大喝,又花了不少钱。如此大方,哪里像吝啬鬼呢?可是却偏偏硬是被套上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的名头,岂不冤枉?生活中更是如此,不少的人因为没有选择奢侈的名牌产品而被笑话、嘲弄。而那些随意乱花零花钱的学生却备受瞩目与羡慕,真是可笑。

痛心呀,人们辛辛苦苦赚来的、没日没夜期盼的,难道只是花钱如流水的麻痹吗?那传承了上千年的美德就这样被生活的进步所掩埋吗?难道节约与文明的确不能同行吗?

庆幸的是还有人意识到了:苏可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期间,他的班主任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班主任派他外出为班里办事,因为天气酷热,临走前班主任要他“打的”去。可是苏可为了给班里节省班费,放弃了“打的”的安逸舒适,他不怕三次换乘公共汽车的麻烦和疲劳,不顾天气炎热,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往返硬是乘坐公共汽车,并且自付车费,按时地完成了任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不是如此多的人所说的“吝啬”。当社会不断发展时,我们更应该提倡节约,保留这中华美德,发扬传承。

[文明与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