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5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在历史上有哪些关于说话技巧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说话技巧的故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狂矜之言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已经活了几千年了。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的不轻,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吓得方士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很多人没事儿就喜欢吹牛,好像不说大话显不出自己的本事。但是一旦别人信以为真,那可就要付出代价了。所以,千万不要不知轻重,胡乱吹牛。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轻诺之言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

  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

  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有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祸从口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否则祸患就会降临。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直言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

  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让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经受磨炼,将来继位的时候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快人快语。但是有时候直言不讳往往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个时候需要一些说话的技巧。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讥评之言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寇准的胡子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

  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丁谓的人品是有问题,但是当面讽刺别人,只会招来记恨和抱负。

  不要轻易的讥讽别人,每个都有自尊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今天伤害了别人,明天就有可能引来报复。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戒揭人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每一个人都有尊严,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处、言人隐私。

[历史上说话技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