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人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5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让自身随时保持梦想,保持对美好的期待,对人生的追求,让它们给与自己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和快乐,也许他人无法理解,无法支持,请相信自己而不要去责怪和抱怨他人。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感悟人生,欢迎参考!

  读论语感悟人生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在我们降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始终伴随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通过五官随时地收集各种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处理来修正我们的行为以求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有的学习是我们自身本性的反应,而后天好多学习是我们为了掌握某种技能、知识、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学习。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欲望的需求,当你感觉自己某些方面不足的时候,你的学习动力是最大的。

  记得小时候大人老家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从心里来说听上去就很害怕,之后老爸又加了句“十年寒窗苦读”,更加觉得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于是乎老问自己能吃得那份苦吗?能坚持那么久吗?感觉人生是追求快乐的,那时老想我不学习我就很快乐,那我为什么要让学习这件如此痛苦的事情把我的快乐带走呢?如此逃学、偷懒等消极对待行为的事情时有发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懂了,建立自己适当的欲望或者人生愿景,让学习给与自己快乐。当通过学习掌握某种技能的时候,看着自己做出来的活有种成就感,有种荣誉感,所以我快乐了。

  也许是为了生存的压力,不断的追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工作需要而去学习是最大的任务,但慢慢发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确实给与了我们很多的物质财富。但老感觉心里空空的,而且心很累,始终快乐不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忘记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忽略了对它的学习,使自己变成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了……原来知识和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其实在上学的时候,或者后期都读过《论语》、《道德经》这类的书籍,但那时只是知道字面的意思,觉得没有多大的用处,自身的人生经历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真谛,回想起来,学生时代,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直至今日,读这类书籍的感受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学而时习之”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闲暇时重新拾起看看习习,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感触和收获,有些困扰自身很久的问题,突然顿悟,原来圣人所给自己竟然已经知道,但没有领悟到。

  让对专业知识给与我们物质财富,让文化知识给与我们精神财富,或许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自身快乐唯一的源泉和方法。

  当朋友来临的时候,也许很容易做到脸上的微笑和愉悦,可内心呢?想想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心的欢迎和愉悦?对多少朋友我们做到了?“眼不见人过”,其实是指内心要将他人的过错放下,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朋友的行为。能做到吗?难!想做到只有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身有一种平常心、愉悦心去对待人和事物。

  人生三十、四十的时候对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丰富的积累,因此要加强对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让自身强大起来,去修身,去养性,让自身在无形中焕发一种磁场。

  让自身随时保持梦想,保持对美好的期待,对人生的追求,让它们给与自己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和快乐,也许他人无法理解,无法支持,请相信自己而不要去责怪和抱怨他人。

  学习——让我们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

  读论语感悟人生二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读论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