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时间:2024-02-15 18:00:21 偲颖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通用11篇)

  故事是汉语词汇,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新年由来的小故事(通用11篇)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1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全身黑漆漆的,只有手是白的。祟喜欢在除夕的半夜出来摸熟睡着的小孩的头,小孩被摸就会发高烧,退烧后则就会变傻瓜。

  所以,大人在除夕这一整夜就会点着灯并守着小孩不睡,这就叫做“守祟”。村里有一对夫妻俩老年得子,在一年除夕晚上决定整夜守着刚满一岁的`儿子不让祟摸到儿子的头。

  他们拿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半夜孩子玩累了睡着了。夫妻俩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边,然后也不小心睡着了。

  突然咻的一声,矮黑的祟已经站在床边正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边的红纸里突然发出金光,吓得“祟”逃跑了。

  隔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很快这件事就传遍全国。隔年的除夕,大家都用红纸包着铜钱给孩子并放在枕边。果然祟再也不敢来摸小孩的头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从此以后,大家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也因为“祟”与“岁”发音相同,加上过个年就多一岁,久而久之压“祟”钱就被写成压“岁”钱。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2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3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4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5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6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非常凶猛。"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的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7

  中国的“春节”,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春节”原来的称呼“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源自我们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节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非由于我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选择一神论,其历法就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中西两种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的不同,这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哪一方更科学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在于:“过元旦”为什么又被叫做“过年”呢?这个“年”字到底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年”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西周的农夫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是蛮有道理的。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当然如此深奥难懂的的科学问题,一到了老百姓的嘴里,就完全变了味儿了:

  根据老百姓口耳相传了几千年的说法说啊,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的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作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8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清人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那么“守岁”的传统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下述的这种民间说法是最流行的: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非常凶猛,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也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因为“夕”没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9

  说起春节,您可能知道,它与清明、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位居这四大传统节日之首,还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又被我们称为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说起来啊,您肯定知道,这春节一到啊,那就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这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了,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重要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正因如此,春节才成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当然,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的是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春节还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不过,要说到这春节的历史啊,那可就非常的'悠久啦。

  先纠正一个词汇:一百多年前直至非常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一直管现今称之为“春节”的这个节日,是叫做“元旦”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不使用西方的历法的,故而也就不会称呼西方历法上的新年第一天为“元旦”啦。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使用公历纪元,这公历的第一天被称之为“元旦”之后,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的第一天才被改称为“春节”啦。新的问题在于:“春节”这个词汇原来指的是哪一天呢?当然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啦。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这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的由来啦——注意,不是“立春”哟。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10

  年是每一个人都人都热切期盼的,尤其是对我们小孩来说,新年更是一年最值得期待的一天,因为一到新年就会有好多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更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据说年还有一个人神奇的传说,我是刚听说的,真是长知识,今天给你讲讲!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村庄,里面住了好多人,每个人都很和谐的相处,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几乎每天晚上都不用关门,更没有小偷!每个人都相亲相爱。可是有一天突然变了!

  某年的一天,村里浓雾弥漫着整个村庄,很是罕见,五米开外就看不到人,村里的人也不敢出去,想着是不是上苍惩罚他们?到了夜晚突然从远处传来怪兽的声音,很是凄凉!没想到第二天就传来消失了几个村民,只有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可是吓坏村民!就这样接连持续了一个月!

  终于有一天村里来一个道士,听说村民的遭遇很是同情,更是不忍心看到他们这样整天人心惶惶,就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消灭怪兽!到了夜晚每家每户都大门紧闭,只有这个道士在街道上走来走去,突然黑暗中一双像手电筒一样的眼睛,立刻盯上了他!在后面猛的'偷袭他就有窜走了,道士身受重伤不过真是因为如此,才和着怪兽有过交手,才发现这个怪兽叫年,只有在腊月快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最怕的是红色,还有响声!在他弥留之际就告诉全村的人,让他们在这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挨家挨户门口都贴上红色的东西,还有要放鞭炮因为怪兽就怕这些!

  果然到了最后天的时候,挨家挨户都全部贴上红色,而且每家每户都放鞭炮,后来慢慢演绎出来红包,更是风靡一时,就这样怪兽被吓跑了,这也成了人们的一个习俗!这就是新年的由来,是不是和你们心中所想有点不一样呢?

  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新的一天,让我们祈福新的一年,事事顺利,万事如意!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 11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新年由来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元旦的由来内容07-27

作文素材:元旦的由来12-27

元旦假期的由来03-17

元旦的由来与传说简介04-01

关于元旦的趣味小故事(通用13篇)12-29

元旦的由来中英文介绍12-26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02-23

著名的科学小故事10-10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10-10

古人智慧小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