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人一生要读的诗歌4

时间:2021-10-31 20:57:43 老师笔记 我要投稿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4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0节 罗蕾莱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4

   我不知道是何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

   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凉气袭人天色将暮,

   莱茵河水静静北归;

   群峰侍立,

   璀璨于晚霞落晖。

   那绝美的少女,

   端坐云间,

   她金裹银饰,

   正梳理着她的金发灿灿。

   她用金色的梳子梳着,

   一边轻吟浅唱;

   那歌声曼妙无比,

   中人如痴如狂。

   小舟中的舟子

   痛苦难当;

   他无视岩岸礁石,

   只顾举首伫望。

   嗳,波浪不久

   就要吞没他的人和桨;

   这都是罗蕾莱

   又用歌声在干她的勾当。

   作者简介

   海涅(1797—1856),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这使得他从童年起就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自1819起,诗人在叔父的资助下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学校学习;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期间,诗人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汇集为《诗歌集》。但同时他的进步思想也受到了普鲁士王国的压制。1824—1828年,诗人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同时写有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等。1831年,诗人因向往法国的“七月革命”离开祖国,在法国流亡,除两次短暂回国外,一直侨居在巴黎,和巴尔扎克、肖邦等文艺界的大师交往甚密。此外,诗人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向祖国的报刊杂志供稿,介绍法国的革命形势。1843年10月,诗人和马克思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的思想更接近觉醒的工人阶级,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着吧》等。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失败,诗人的健康也开始恶化,这些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1856年,诗人病逝于巴黎。

   名作赏析

   《罗蕾莱》选自海涅的《新诗集》中的《还乡集》,写于1823年。诗歌原来没有标题,《罗蕾莱》是后人加上去的。

   罗蕾莱是德国莱茵河畔一百多米高的一块岩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坦诺曾写了一篇名为《罗蕾莱》的叙事诗,诗中编造了一个关于魔女罗蕾莱的故事。罗蕾莱美丽娴雅、温柔妩媚,无数男子在她手中送了命,当地主教不忍对她判刑,于是派3位骑士送她去修道院忏悔修行。途中,罗蕾莱登上莱茵河畔的岩石,见到河中小舟,认定舟中的人是负心的情郎而一跃入江,3位骑士也死于非命。这个美丽的传说引发了当时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兴,他们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以海涅的这首诗最为著名。

   诗的第一段开始就把主人公的忧伤情绪点明,而忧伤又与那古老的传说有关,这就引起读者探知那古老的传说的兴趣,从而奠定了诗的气氛。第二段开始转为对传说的叙述。起初以写景为主,夕阳西沉,暮色苍茫,莱茵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群峰在晚霞中默默耸立。这一段景物的描写不以真切细致取胜,而着重于气氛的渲染,也借景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而后逐渐将读者引入传说的故事中去,从现实世界逐渐进入神话世界。山峰和夕阳仿佛自然变形成为绝色少女,那金发金饰金梳着重表现落日余辉的灿烂绮丽色彩。诗的主人公在想象中好似见到了少女,她梳头的动作自然优美,歌声曼妙动人。那举止和歌声充满着诱惑,招引着过往行人。于是读者的目光被诗人从山峰上的美女引向江河中的痴情舟子,他被声的美妙和光的灿烂击中了,不顾危险只知伫望。第二段到第五段是神话世界。第六段诗的主人公又出现了,他虽已从故事中走出来,却还摆脱不了故事中的气氛,他为即将没顶的舟子耽心。最后点出祸事的根源,原来他疑心那就是水妖罗蕾莱在作怪。

   诗的结构严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紧紧相扣,中间四段叙事悬宕,引人入胜,语言优美,韵律流畅自然。加之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情,因而这首诗有着极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后来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曲子,以西尔歇尔的曲子流传最广,成为民歌,至今仍为欧洲各国人民所喜爱。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1节 欢乐颂(1)

  

   一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隔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结;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 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二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友人友爱相处,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就让他来一同欢呼!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总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合 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三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乳房上吮吸欢乐;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欢乐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更不用说上帝面前的天使。

   合 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们预感到造物主?

   请向星空的上界找寻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四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在世界的大钟里面,

   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

   她使蓓蕾开成鲜花,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 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五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索者含笑相迎。

   她给他指点殉道者的道路,

   领他到道德的险峻的山顶。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

   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

   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

   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合 唱

   万民啊!请勇敢地容忍!

   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

   在那边上界的天庭,

   伟大的神将会酬报我们。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2节 欢乐颂(2)

  

   六

   我们无法报答神灵;

   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

   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

   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

   应当忘记怨恨和复仇,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

   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

   合 唱

   把我们的帐簿全部烧光!

   跟全世界的人进行和解!

   弟兄们——在星空的上界,

   神担任审判,也像我们这样。

   七

   欢乐从酒杯中涌了出来;

   饮了这金色的葡萄汁液,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气——

   弟兄们,在巡酒的时光,

   请离开你们的座位,

   让酒泡向着天空飞溅:

   对善良的神灵举起酒杯!

   合 唱

   把这杯酒奉献给善良的神灵,

   在星空上界的神灵,

   星辰的合唱歌颂的神灵,

   天使的颂歌赞美的神灵!

   八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要实事求是对待敌人和朋友,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置惜——

   让有功绩的人戴上花冠,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合 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作者简介

   席勒(1759—1805),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出生在德国符藤堡公国的一个小城,父亲是医生。13岁时被强行送进一所管制极严的军事学校,度过了8年的囚犯式生活。但诗人还是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受“狂飙运动”的影响秘密写作诗歌和剧本。1780年,诗人从军校毕业,成为一名军医。1781年,诗人自费出版剧本《强盗》。这出表达了进步思想的戏剧在1782年上演,诗人秘密越界观看,事发后被关了禁闭,还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诗人设法逃离了符藤堡公国,在各地流浪。同年,诗人出版了著名的《阴谋与爱情》。1786年,穷困潦倒的诗人受到朋友的接济,才开始过上稳定的生活。1787年,他定居在魏玛,开始转向哲学研究,写下了《美育书简》等著作。1794年,诗人与歌德相识,受歌德的影响又回到了文学创作的路子上,开始了诗人最辉煌的创作时期。期间,诗人创作了《华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作品。1791年,诗人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得了重病,于1805年去世。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785年10月的德累斯顿的罗斯维兹村。这时的诗人在朋友克尔纳等人的帮助下,刚刚从生活的水深火热(债务累累、艺术活动受到严重挫折)中摆脱出来。这些朋友们在罗斯维兹欢聚一堂,并且邀请席勒参加。在朋友热情的笑脸面前,在青翠的绿阴下,在欢声不断的野餐会上,席勒的心情被深深感染,一股欢乐的源泉在诗人的心中奔涌而出,诗情荡漾。这首著名的颂诗就这样诞生了。

   诗共分8节,每段的后面都有“合唱”部分,作为正诗的副歌,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情绪更加热烈、更易于打动人。诗中以山洪爆发般的热情和一泻千里的气势对友谊、自然、欢乐、上帝、神灵作了赞颂。

   诗人赞美友谊,友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让人得到温暖和欢乐。诗人赞美自然,她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的乳汁是快乐的源泉。在她的眼里,万物平等,即使蛆虫也能和天使一样获得快乐。

   诗人赞美欢乐。诗人把欢乐比拟为天上的女神,她能缝合世间一切的裂痕;她是自然界坚强的发条,推动世界永恒运行,使鲜花开放,使太阳照耀天空,她掌控着我们看不见的天体;她是生活的向导,引领人们向着真理前进,在信仰的山头欢呼。欢乐是宽容的、涵盖一切的精神,有了她生活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诗人也赞美上帝、神灵,特别是在副歌中,诗人大声喊出了自己心中对上帝、神灵的赞美和神往。诗人在这里并不一定是在宣扬宗教的什么东西,只不过是借此表达心中的信仰。也许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表达诗人心中的坚定和赞美,也许上帝就是欢乐的化身。

   诗在泛爱主义思想的笼罩下,始终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一种轻松欢快的情绪、一种人类的精神、一种生命的热情在不自觉中感染着读诗的人们。这种情绪、激情在半个世纪后为音乐家贝多芬感受到,贝多芬为这首诗谱了曲,作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结束合唱曲,此后《欢乐颂》与贝多芬的曲子一道传遍了全世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3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811年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因写诗反对暴君政治,于1920年被流放到南俄,期间他同当时的反对沙皇的十二月党人联系密切。1924年,诗人因与南俄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到其父亲的领地,不准参加社会活动。同年诗人写下著名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但这出深受人民欢迎的戏剧遭到禁演。1926年刚上台的沙皇为收买人心,召普希金入外交部任职。但诗人早已看清了沙皇的真面目,尽管诗人接受了职务,但是他并没有为沙皇收买。1931年,诗人和19岁的娜尼冈察洛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但家庭生活并不愉快。1837年,因法国公使馆的丹特士男爵调戏诗人的妻子,诗人决定和他决斗,在2月8日的决斗中,被子弹击中心脏,两天后去世。据说,这次调戏是沙皇指使的。诗人一生创作颇丰,除上面提到的历史剧和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作《致恰达耶夫》、《囚徒》等外,诗人还创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驿站长》、《上尉的女儿》等著名作品。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普希金1825年题在他的一个女朋友——叶沃尔夫的纪念册上的。诗人曾提前把要和丹特士决斗的事告诉她,由此可见二人友谊之深。诗人的这首题赠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诗人广为流传的作品。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了劝慰。诗的开头是一个假设,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脆弱的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那些不够坚强的人面临“灾难”。那的确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但诗人并不因为这而消沉、逃避和心情忧郁,不会因为被生活欺骗而去愤慨,做出出格的事情。诗人的方法是克制和坚强的努力。诗人主张:“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种生活观,面向未来的生活观。我们的心儿要憧憬着未来,尽管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我们可能感受到被欺骗,但这是暂时的。我们不会停留在这儿,不会就在这儿止步,我们有美丽的未来。当我们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在和朋友共享欢乐的时候,我们再细细品味这曾经令人悲哀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充实、丰富的人生感受,“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诗人就用这种面向未来的积极生活观,给女友以鼓励。同样,诗人也用这种生活观以自勉。诗人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欧洲大陆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那时的俄国,一方面处于沙皇暴政的统治下,另一方面,人民的自由意识大大觉醒,起义和反抗此起彼伏。诗人出身贵族,有着强烈的自由民主意识。这些注定了诗人的生活会充满暗礁、漩涡、险滩和坎坷不平。诗人在面对困苦时坚定自己对生活的信心,诗人就靠这信心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暴力的压迫。

   诗人对生活的假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感受。正是这种生活观,这种对人生的信心,这种面对坎坷的坚强和勇敢使得这首诗流传久远。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4节 帆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作响

   ……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出生在贵族家庭,曾进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1834年入军队服役。早在中学时期,诗人就开始写诗,受普希金和拜伦的诗影响颇大。青年时代的诗人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很多对当时腐朽社会不满的诗歌。1837年,诗人写下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悼念普希金,触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流放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诗人写下了《当代英雄》、《祖国》、《恶魔》等著名作品。1840年,诗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谋杀,身受重伤。1841年,诗人离开了人世。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

   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不是幸福,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的东西;不是逃避,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在帆坚毅的搏斗中,大海已经有气无力。而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帆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45节 披着深色的纱笼

  

   披着深色的纱笼我紧叉双臂……

   “为什么你今天脸色泛灰?”

   ——因为我用酸涩的忧伤

   把他灌得酩酊大醉。

   我怎能忘记?他踉踉跄跄走了出去——

   扭曲了的嘴角,挂着痛苦……

   我急忙下楼,栏杆也顾不上扶,

   追呀追,想在大门口把他拦住。

   我屏住呼吸喊道:“那都是开玩笑。

   要是你走了,我只有死路一条。”

   “别站在这风头上,”——

   他面带一丝苦笑平静地对我说道。

   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前苏联著名女诗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贵族。1905年,父母离异,诗人随母亲居住,不久被寄居在亲戚家读书。中学毕业后,诗人进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法律系学习,同时,诗人开始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文学创作。1910年,她与贵族诗人尼古米廖夫结婚,婚后先后在法国、瑞士等国游历。这时的诗人写下了很多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诗歌,这些诗在贵族青年中广为流传,也使诗人获得了“俄罗斯的萨福”的称号。十月革命后,她的丈夫参加白匪,遭到镇压;诗人一度沉迷于学术研究,放弃诗歌创作。但诗人坚持自己的爱国情怀,没有和另一些文人一样离开祖国。卫国战争期间,诗人 写下了许多有关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英雄诗篇。二战后,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遭到批判。20世纪50年代,诗人被恢复了名誉,但对诗人作品的研究一直是苏联文学界的一个敏感话题。1966年,诗人去世。直到1990年,诗人在苏联诗歌史上的地位才得到确立和真正的认可。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911年,是对一段爱情插曲的描写。

   诗中首句刻画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子形象,她披着深色的纱笼。简单一句话就刻画出女子那欲说还羞的心情, 衬托出爱情的神秘和诱人。“紧叉双臂”,似乎也在暗示着“我”对爱情的犹豫和惶惑。诗人就是在这种微妙的心境中写下这首诗的,那是恋人们在爱情中的常见情境。

   对方神情悲苦地走了,脸上带着痛苦,脚步踉跄。他是因为对方的犹豫和怀疑而心情烦闷,还是因为被对方过火的玩笑击伤了心灵。而因为这略带极端的行为——走开,另一方也不再安稳地坐在那里。“我”要去挽回对方的心,“我”不想失去心中的情郎,急忙追了出去,要把“他”留住,并且解释清楚,表白心中的爱情。

   “他”回过头来,面带一丝苦笑,平静地对“我”说:“别站在这风头上。”这简短的一句话胜似千言万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关切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会给一个人带来一生的幸福。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突出反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的场景,写出生活中朴实而真切的感情,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这首诗采用一个爱情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情景,将恋人之间那种向往爱情又怕受到伤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将爱情中的苦痛和甜蜜写得生动到位。诗中采用对话的形式,一方面使诗的故事性增强,另一方面又使诗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真实而动人。这首诗给当时处在动荡社会中的年轻人以很大的安慰和满足,在他们中间广泛地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