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1-11-02 13:16:21 资料 我要投稿

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 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 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 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 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

死 在祖国 大括号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当我死时(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余光中:当我死时01-10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案09-20

神鸟(第一课时)教案02-22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10-10

《冬不拉》第一课时教案02-20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03-09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03-03

《比尾巴》第一课时教案03-11

《恐龙》第一课时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