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时间:2021-11-03 10:14:18 资料 我要投稿

长期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摘 要:以2007年长期资产减值的政策变化为背景,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公司可选择的盈余管理方式,公司会基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来选择具体的盈余管理方式;禁止长期减值损失的转回会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遏制作用,同时极有可能存在企业管理者偏向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趋势。   关键字:长期减值转回;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   中图分类号:D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91-02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① 按性质划分主要包括会计操纵与交易构造两类,前者也称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后者又称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鉴于目前国内学者针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偏向于应计盈余管理,那么我们有必要追问,2007年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化是否会引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的盈余管理方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研究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后企业②利用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及其方式的选择偏好。   二、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对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   (一)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加大了应计盈余管理的难度   由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都有较大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的动机便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使得公司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快速提升利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能转回只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对于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和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并未规定这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依然存在操作空间。实务中,企业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继续进行盈余管理,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变化会激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活动的增加   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准则规定不予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实际指的由于资产公允价值回升而产生的减值转回,并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如出售该项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所转出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仍可以选择一项交易或者一个事项通过前期提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隐藏”利润,随日后资产的处置而转出,不需要转回。这种做法是在资产出售这一真实交易的掩盖下进行,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和识别,正好可以满足企业隐蔽地实施盈余操控的.预期。   三、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   成本-效益原则其实就是风险和报酬之间存在一个对等关系,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风险和报酬做出权衡,或者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盈余管理方式作为一种游走于准则和制度边缘的行为,其实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决策时必然会对其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进行权衡,力图选择一种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   禁止转回已计提的长期减值损失的规定,堵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调节各期利润的盈余管理通道,同时,促使企业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的会计政策空间,使应计盈余管理的操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由于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丑闻源于对应计项目操控导致的盈余质量下降,监管者、审计师会更加关注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因此,这种方式更容易被识别和调查,其面临的风险会逐步加大,监督成本和惩罚成本都会相应地增加,并且管理者个人需要承担较高的实施成本。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   从实施可能性看,真实活动操控却需要外部相关各方的配合,并且受到企业合约的限制,又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筹划,所以真实活动操控实施起来难度更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虽然实施成本较高,但其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方式较为灵活,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企业的盈余管理目标,且很难将其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区分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审计人员或监管者的检查以及潜在的高成本官司,其成本也主要由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分担,管理层个人所要承担的成本非常小。   对于长期资产减值而言,由于其公允价值回升转回受到了阻断,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盈余管理方式以达到其特定时期的盈余目标。鉴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原因(如出售该项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转出并没有受到会计准则的限制,在转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前期巨额计提减值准备,当期通过资产处置变相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此种方式伴随企业交易行为发生,隐蔽性较高,且企业只要对交易的内容、结果进行披露就是合法的,不必担心越线带来的处罚。   (三)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变化促使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成为首选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作为达到盈余目标的两种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管理层在不同的实施环境下,对其做出不同选择只是体现在先后次序上,即会优先考虑实施能力高且实施成本低的手段。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控空间很有限,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实施相对容易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而当监管日益加强、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受限的情况下,由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更为灵活、隐蔽性更强,不易引起监管者和审计师的审查,企业管理当局会优先采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式。   禁止长期减值转回的规定加大了应计项目的操作难度,其实施成本、监督成本、惩罚成本都相应增加,大大压缩了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可能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管理当局综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应计盈余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管理层很有可能偏好基于真实交易的减值转出这一盈余管理方式。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会计准则应基于公认的财务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遵循公认的适当程序来制定,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把遏制盈余管理行为作为己任,否则徒增相关的交易成本。因此,仅通过会计准则的变更或完善是不会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的,准则的执行效果和质量更依赖于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等方面的完善,增强新形势下的盈余管理的可能环节、方式和方法的预见性,从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衍生的手段入手,更加及时和有效地遏制企业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彬,张俊瑞.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21).   [2] 李享.会计操纵与交易构造的配合使用——来自长期资产减值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9,(2).   [3] 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基于新会计准则变化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   [4] 罗进辉,李超.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中国会计评论,2010,(6).   [5] 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6] 张然,陆正飞,等.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J].管理世界,2007,(8).   [责任编辑 杜 鹃]

【长期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相关文章:

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01-20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01-17

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10-07

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研究论文10-08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10-07

试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论文10-08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探究02-26

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论文01-20

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与核算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