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全新转向

时间:2021-11-04 13:08:29 资料 我要投稿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全新转向

作者:戴羽明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全新转向

历史教学 2015年08期

正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的时候,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新的教育资源,正在从大学校园开始快速蔓延到中学课堂,电子白板和手机、电脑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也已经出现在课堂上,海量的教育资源和新式的学习环境,正在孕育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已经开始了突破性探索,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遭遇解构。

当前,一般历史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信息技术层面去考虑如何运用的问题,而未能从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全面革新有所预见。本文试图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诠释历史课堂教学。

一、全新的教学时空观和师生平等观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需求使作为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强调统一性和固定性的课堂教学成为教育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手段,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手段。由于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面对年龄与程度相近的固定班级学生,教师只能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达到一致的学习水平。虽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但是这种追求同质化的教学,自然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多样化发展结果。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一历经300多年推行完善的制度,开始面临着巨大冲击。

(一)教学时间的延伸

传统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尽管也认识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进入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后,很多学校教师都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以所谓课前的“学案导学”和课后的“自主学习”予以突破,仍未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中心观念,只不过是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前后延伸而已。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与传输路径都是由教师掌控着,学生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教师,也自然地受制于教师。由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师生关系也始终处于原来的“主从关系”,同样未能实现师生平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量的网络资源与无限的信息传输,破解了教学长期存在的困局。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了现实,突破了课堂教学固定的时间限制,学生学习的时间可以自由地前后延伸。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也因此变得“有限”,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是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作用大大降低。在此情况下,课堂教学还应做什么?教师还能做什么?这是所有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域,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协商,以催化学生自主建构个性化知识。课堂教学的功能因此会发生全新转向,不再是学生学习时间过程中的主体部分,而只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翻转课堂”正是沿着这一方向积极探索着,已普遍引起同仁们的广泛关注。

(二)教学空间的拓展

互联网同样为教学空间提供了无限拓展的可能。互联网是由每一个交汇点连接构成的,伴随交互点的增多,网络会随之得到扩张,会让已有节点和网络整体的能量得到增强。为此则需要不断融入新的节点,并且让每一个节点都能够释放足够的能量,使整个网络的信息来源和交互空间不断扩展。

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个角度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不再拘囿于课堂,而是从住所、教室、图书馆、校园、社区等地进行延伸;学生“合作学习”的交往空间得到了拓展,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人通”“班班通”“校校通”“区域通”“跨国通”,完全超越学校和教室的空间限制,与校外的教师、同学甚至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获取知识信息和学习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空间得到了拓展,可以摆脱课程内容范围的具体限制,实现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探究学习和自由创造。

总之,互联网时代将冲破现有社会的层级隔阂、领域壁垒和地域障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消除物理、社会和心理等所有空间上的限制,充分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与合作,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快速增长。

(三)师生关系的平等融合

互联网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的基本结构,同时更加深刻的地改变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互联网每一个交汇点之间的连接路径是无限的,在整个网络中每一个点都是重要的,同时每一个点又都是不重要的。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每一个交互点都是平等的,点与整体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处于特权地位的“中心”被解构了,每一个普通个人与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划时代地拥有了平等的社会地位,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扁平化”,垂直层级的社会开始逐步地消解。

这一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同样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状态,不再是一点对多点,而是多点对多点,成为教学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教师,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向学生进行单向传输,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和“学”之间完全实现了地位平等。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和探究的场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生的学习会因为教师的积极引导而快速健康成长,教师的教学会因学生的自由思想而变得更加充实,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同样健康地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与学生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学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其未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历史内容依然会存在于中学课程的体系结构中,因为历史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课堂,将会从以往忠实于课程的教学取向,转向为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教学取向,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彰显出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

(一)全新的历史知识观

所谓历史知识观,是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范畴、类型、结构及其价值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历史知识观支配着对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构成历史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前提。

传统的历史知识观认为:历史知识是客观真实的;历史的发展是有确定性规律的;历史课程知识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是正确、真实、全面的,教师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实施教学。因此,教师总是不可避免地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现代历史知识观认为,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假设和假说,是人为的一种经验创造,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人们在认识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史料来源、研究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立场等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同样认为,对历史的认识是具有历史性的。因此,历史知识具有主观性、多维性和可选择性,不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更不具有所谓的“权威性”,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日益深入,旧知识将被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提出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到海量信息,包括历史资料、历史观点和历史研究方法,大大超出了课程目标和教科书的内容限制。在真伪交错、正误驳杂的海量信息面前,如何甄别、筛选、处理这些信息,如何选择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结论,就成为新历史教学中的最大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到,历史知识不是确定不变的,是需要依据某种价值立场予以理解和创造的,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知识,仅仅是海量知识中的一种较为可靠的历史叙事,并不是历史全部真实解释的绝对参照。需要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突破。因此,历史学习对知识的记忆要求越来越变得不重要了,但对历史信息的来源、范围和标准的选择能力,掌握建构历史知识的科学方法,确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功能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进行着有限的知识传递,尽管学生不同,班级不同,但教师传递的信息却都是相同的,传递的方式基本是遵循着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知识建构的逻辑是统一的,对信息所形成的认识结果也是一致的。面对固定的教师、有限的内容和僵化的方式,课堂不可能充满生气和活力。因此有人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广阔的,获取信息的内容是多样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家进行学习,学校已经丧失其原有存在的意义。

但是,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看,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和课堂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应激平衡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

1.整合碎片化知识

互联网信息传输的特点是“碎片化”的。点对点的传输不是整体的,而是把完整信息分切成一个个轻巧的碎片,让它们在网状的通道里,自由选择最快捷的路径,在到达目的地后自动组合、汇聚,还原成完整信息。这一网络工作原理,同样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现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在海量信息和快速节奏的社会里,“快餐文化”现象同样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上。由于每位学生获取的“碎片信息”不同,获取的先后顺序不同,加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结果存在差异。

相关历史的信息是海量的,其种类、形式和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繁杂。学生碎片化的历史信息是需要有机整合的,是需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情境创设和引导提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学生依据合理的历史思维逻辑,有效地自主建构历史知识。

2.探究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领域广泛,内容浩繁。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世界里,对历史知识记忆的要求越来越显得次要和不现实了,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探究知识等方面的方法与能力,必将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虽然属于人文学科,但其思维活动也应符合科学理性原则,必须经由“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环节依次进行,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逻辑性和递进性,不能随意缺失或者跳跃,从而保证历史认识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

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程序和逻辑方法,包括史料甄别、因素分析、过程还原、方法选择、理论原理等,让学生像史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式的学习,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从而理性也认识历史和认识社会,逐步积淀其理性的人文素养。

3.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同时也能间接地进行人际交流。但是,人机交流终究无法替代人与人的直面交流。因为,只有人与人的直面交流,才能增进学生的情感培养,才能增进学生的理性认知。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长期封闭在网络世界,必然会导致学生情感缺失,容易造成心理冷漠和现实中的孤独,这种担心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普遍验证。

事实上,学校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生活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学习融入社会的过程。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群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确立自我社会角色意识,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因此,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效果,感受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的真实亲切,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个性,领悟班级合作的团队力量。同时,这种直面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

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社会和融入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课堂上,努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共同感受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认识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从而让学生的独立精神获得社会滋养,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团体的社会关系,感受到融入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确立社会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人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为其天然的独特性,差异化恰恰是人的存在价值,异质化发展是人的内在需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标准化”的,是以追求效率为主导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被“物化”了。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追求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教师一个人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能是不断的“复制”与“再现”,教师职业倦怠和学生厌学问题始终难以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开始出现转机。依据互联网思维,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所传输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碎片化信息在交互点上会自由聚合着,各种组合都会因聚合方式和次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时的差异就意味着新的创造。在整个网络的信息传输中,信息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越高,相互聚合所产生的能量越大,创造力越强。

在互联网时代,“相同”就意味着可以被替换,随时被淘汰,无论个人与集体,“差异”将会是未来社会生存空间的资源。因此,只有创新才能在未来社会获得生存与发展。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应以追求“创新”为首要目标,必须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让他们“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只有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整个班级团队的创造活力才能增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才能真正实现。

三、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课堂教学评价即是对教师教学的工作评价,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方向引领。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全新的课堂教学,同时也需要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

(一)传统课堂评价观的解构

传统的课堂评价,带有鲜明的工业文明印痕,其“标准”是以追求结构完整为导向的,包括知识结构、教学流程和目标结果等,都是以追求完整甚至完美为主旨。评价者根据课堂观察,依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程度分析或量化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结论。在此过程中,往往渗透着评价者个人的主观选择和价值判断。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功能将会有全新转变,会产生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行为和新的学生表现。面对所有这些全新的转变,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及其评价方式手段也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课堂评价标准的重新确立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不再存在教师、学生、课程目标、学科知识的“中心”与“系统”,而是完全以学生学习所发生的问题为焦点,以班级师生的深度交流为过程,以促进学生有效突破最近发展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在“主题”“内容”“方式”“目标”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生着,教师也不再处于中心地位,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动机需求深度融合着。另外,课堂教学应当是连续的,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节课的时间,而应根据教师教学的整体表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因此,如何研制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当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研究者深度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评价方式的研发

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设备都是数字化的,当我们每个人在使用数字化设备时,我们身处何处、与何人交谈、讨论的频率、讨论的内容等大量信息就会被记录下来,成为研究我们行为的数据。如果将这些数字化设备应用在课堂上,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予以记录,必将颠覆数百年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课堂评价只是听课者根据自己“有选择的注意”进行过程记录,然后分析归纳并最后作出判断。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将会使“有用才被记录”的时代走向终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包括所有的语句、音调、表情、动作等等都将被数字化记录,成为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行为改进的依据。我们畅想,学生的学业评价在将来也会将随之发生彻底改变。

互联网时代正在飞速发展,目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它已经开始影响着我们工作和生活,也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和教师。在势不可挡的现实面前,因物质条件局限所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小,而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缺乏,将会成为影响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以积极心态和全新教学能力去直面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投身于又一场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

作者介绍:戴羽明,男,1966年生,天津人,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天津 300200)。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全新转向】相关文章:

浅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的论文06-22

浅谈素质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10-23

互动的变革-探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与学方式01-2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平台的构建论文06-25

浅谈汽车的转向系统10-03

浅谈汽车的转向系统10-03

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分析07-06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文化建设07-02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