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时间:2021-11-04 09:24:49 资料 我要投稿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任 广 板 栗 中 学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这一环节,更有必要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他们与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写作的习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技巧 初步探讨

一、引言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国古代优秀诗文的比例。《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文言词汇,亦可以体验到古人在使用汉语时的一些习惯,那么学习文言文就轻松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山区的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加之视野狭窄;并且,文言文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

译的方法。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应译为:将军和战士们在边关作战很多年,有的牺牲了,有的回来了。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整句应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良田美池”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要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三、文言文翻译的理论基础

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

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

四、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留”、“释”、“补”、“添”、“删”、“调”。

1、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

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或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的方法解释。

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例:“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主要体现在:(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2)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和子女。(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

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

3、补

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应该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显然,“再”和“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又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4、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是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5、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6、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

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五、关注五个重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除了把握 “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的翻译原则,掌握“留”、“释”、“补”、“添”、“删”、“调”等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五个重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挂在腰间”。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沿溯阻绝”(《三峡》)中“绝”译为“断”,“哀转久绝” (《三峡》)中“绝”译为“消失”。

4、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5、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

3、《语文教学大纲》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相关文章:

浅谈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08-29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08-04

浅谈英汉翻译技巧10-03

浅谈英语翻译技巧01-01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01-14

浅谈考研英语翻译技巧11-15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02-16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06-18

高中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