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名师执教《月光曲》的案例教学

时间:2021-11-08 15:42:03 资料 我要投稿

三代名师执教《月光曲》的案例教学

现了教学的取舍——该讲则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蒋老师学以致用,把典故巧妙应用到理解“盲姑娘是知音”的全程。三位老师其实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学生不知道的就要清晰地告知;学生可以查资料知道的就没必要花费时间;学生已经知道的就要很好地利用。

三代名师执教《月光曲》的案例教学

价值提升不同,反映不同的时代背景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月光曲》?生于不同时代,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三位名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核心价值的取向也明显不同。

霍懋征教学片断:

师:这种琴声的变化,说明贝多芬思想感情怎么样?

生:可以看出他对世道不满。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满?

生:从琴声非常激昂,越来越快,看出他对这个世道不满。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琴声越来越快,像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生:说明他对不合理社会的不平。

师:说明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的不满、抗议、斗争,因为贝多芬自己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现在,他看到穷兄妹俩这样艰苦,他们又这样喜欢音乐,他心里同情、不平的感情一下子都从琴上迸发出来了。

贝多芬弹《月光曲》是要把“同情、不平”倾诉出来,是为反抗社会现状而弹。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支玉恒教学片断:

师: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还是仅仅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每遇到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

贝多芬弹《月光曲》是遇到知音并且有感于知音,产生灵感才创造的。支老师作了一个辨析,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不仅仅是为了同情穷人而弹,他是真正为知音而弹,为能真正听懂他音乐的人而弹。

蒋军晶教学片断:

师:贝多芬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纸,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心中照亮。

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幸福的呢?还有什么http://http://www.unjs.com/news/55956A15562B6272.html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幸福的呢?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

师: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贝多芬弹《月光曲》是遇到知音,感谢知音,为知音弹,用音乐把兄妹俩心中照亮,同时,他也在弹给自己听。弹给知音听是幸福的'事情,弹给自己听,把情感释放出来更是快乐的事情。

作为新生代名师的蒋老师,其显现的教学价值的背后,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不仅关注他人,还关注自己、关注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价值观时代。从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回到鲜活的人的层面,这不仅是教学的回归,也是人性的回归。^

上一页??[1]?[2]

【三代名师执教《月光曲》的案例教学】相关文章:

教师依法执教案例08-05

《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与总结(2)02-10

《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与总结(4)02-10

《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与总结(3)02-10

教师的执教格言01-01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的读书心得06-06

月光曲教学设计02-10

月光曲教学反思01-14

《月光曲》教学反思01-17